第36章 食堂改善伙食,蒸大青蟹
作品:《黎明之箭》 天刚蒙蒙亮,设计院食堂的烟囱就先冒出了一缕淡白的炊烟,在初冬的冷空气中慢慢散开。后厨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蔡师傅裹着藏青色的棉围裙走出来,手里还攥着块沾了面粉的抹布,他是食堂的老大厨,上海本地人,做了三十年家常菜,一手本帮菜烧得地道,只是近来物资紧俏,连葱姜都得省着用,好久没正经露过手艺了。
初冬的晨光刚漫过设计院办公楼的玻璃窗,二楼绘图室里已经飘起了淡淡的墨香。王北海伏在绘图板前,手里的三角板刚比着图纸画完一条斜线,鼻尖就蹭到了纸上的铅笔灰,昨天抓螃蟹累得够呛,眼下眼皮还在隐隐发沉,只能靠不停搓手驱散倦意。
办公室里的暖气片最近不太给力,同事们都裹着棉袄办公,铅笔划过图纸的沙沙声、算盘珠子的噼啪声,混着偶尔的咳嗽声,凑成了清晨特有的忙碌节奏。突然,门口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还没等王北海抬头,就听见有人喊他:“小王,忙着呢?”
王北海抬头一看,竟是食堂的蔡师傅。
“蔡师傅?您怎么过来了?”王北海赶紧放下三角板,往旁边挪了挪椅子,“快坐,我给您倒杯热水。”
蔡师傅摆摆手,笑着走到绘图板旁,眼神往窗外的食堂方向瞟了瞟,语气带着几分郑重:“不坐了,我来是跟你商量那些大青蟹的事。你们几个辛苦弄来的,怎么做,得先听你们的主意。我琢磨着红烧、椒盐都成,就是费调料,现在酱油、料酒都得省着用,你们想咋吃?”
王北海这才反应过来,蔡师傅是特意来问吃法的,他低头想了想,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图纸边缘,昨晚加班时,老坛还在宿舍念叨,说这么新鲜的青蟹,要是红烧就可惜了本味。
“蔡师傅,我觉得清蒸最好。”王北海抬头看着蔡师傅,眼神很笃定,“咱们好久没吃海鲜了,清蒸能留住蟹的原汁原味,蟹黄也不会散,而且省调料,就放几片姜去去寒就行,等蒸好,再弄点香醋蒜泥当蘸料,味道既简单又鲜美,大家肯定爱吃。”
蔡师傅眼睛一亮,猛地拍了下大腿,棉围裙都跟着晃了晃:“嘿,咱俩想到一块儿去了,清蒸最考验蟹的新鲜度,你们这蟹昨天我看了,活蹦乱跳的,壳硬得很,蒸出来保准鲜掉眉毛。”他越说越高兴,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行,就按你说的来,我这就回后厨招呼人处理,先把蟹刷干净,等会儿水开了就蒸。”
说着,蔡师傅转身就往门口走,走了两步又回头笑着补充:“你放心,我盯着火,保证蒸得不多不少,蟹肉嫩得刚好,中午让大家都吃个痛快。”
王北海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走廊里,心里也暖融融的,原本只是想着改善伙食,没想到蔡师傅这么上心,连吃法都特意来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低头看向绘图板上的图纸,原本有些晦涩的线条,似乎都变得清晰了些。王北海拿起铅笔,刚想继续画,旁边的同事老李凑了过来,压低声音问:“小王,蔡师傅刚才说的青蟹,是不是你们昨天去滩涂抓的?真要清蒸啊?那可太好了,我好长时间没吃到清蒸蟹了。”
周围的同事闻言也纷纷抬头,眼里满是期待。王北海笑着点头:“是啊,蔡师傅说清蒸最鲜,中午大家就能尝到了。”这话一出,绘图室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有人小声议论着蟹的味道,有人开始盘算中午要早点去食堂排队,连之前沉闷的工作节奏,都仿佛轻快了不少。
而此刻的食堂后厨,已经热闹开了,三个帮厨师傅围着墙角的竹篓蹲成一圈,正小心翼翼地解着螃蟹身上的草绳,青蟹还没蔫,螯钳时不时咔咔撞着竹篾,溅起细碎的泥点。蔡师傅拎着一桶清水过来,手里还拿着几把软毛刷:“都轻点解,别让蟹钳夹着了,刷的时候顺着壳的纹路刷,把泥都刷干净,特别是蟹脐下面,藏泥多。”
李师傅接过刷子,刚碰到一只青蟹的壳,就被它猛地钳了一下刷子柄,吓得他手一缩:“好家伙,这蟹劲儿真大!”
蔡师傅笑着递过一双厚手套:“戴上手套,它夹不动,这些蟹在滩涂里待久了,野得很,不过越野越鲜。”
小张师傅负责把刷干净的螃蟹放进大铝盆里,刷好的青蟹露出青黑色的亮壳,在晨光下泛着光,蟹腿偶尔动一下,显得格外有生气。
“蔡师傅,您看这蟹,个头真不小,一只怕是得有一斤多吧?”小张师傅拿起一只螃蟹掂量了一下,眼里满是惊叹。
蔡师傅凑过去看了看,伸手捏了捏蟹壳:“差不多,你看这壳多硬,里面的蟹黄肯定满。等会儿蒸的时候,把姜片铺在蒸笼底,螃蟹肚子朝上摆,这样蟹黄不容易流出来。”他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块姜片,示范着怎么切:“姜片切薄点,一只蟹底下垫一片,去寒还提鲜,不用放别的,放多了反而盖过蟹的香味。”
灶上的大铁锅很快就烧得冒了热气,白色的蒸汽裹着水雾,在厨房里弥漫开来。帮厨师傅们抬着装满螃蟹的蒸笼往灶上放,蔡师傅站在旁边指挥:“慢点抬,别晃,蒸笼要放平,不然螃蟹歪了蟹黄就漏了。”
蒸笼盖一盖上,后厨里的空气仿佛都安静了些。蔡师傅往灶里添了把柴火,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脸上暖融融的。
“大火蒸十五分钟,多一分蟹肉就老了,少一分不熟,得盯着点。”
旁边的老李师傅擦了擦手上的水,忍不住吸了吸鼻子:“这还没熟呢,就闻着点鲜味儿了,等会儿熟了,香味怕是要飘到办公楼去。”
蔡师傅笑着点头:“飘过去才好,让他们多等会儿,才能尝出好滋味。”
十五分钟的时间,仿佛格外漫长,后厨里的师傅们时不时往蒸笼方向瞟一眼,连刷碗的动作都慢了些。终于,时钟指向了预定的时间,蔡师傅快步走过去,双手抓住蒸笼盖的木柄,深吸一口气,猛地掀开,白汽腾地一下涌了上来,带着滚烫的蟹香,瞬间把整个后厨都裹住了。蒸笼里的青蟹已经变成了诱人的橙红色,蟹壳微微裂开一道缝,金黄的蟹黄从缝里渗出来,沾在姜片上,油亮亮的,看得人直咽口水。
后厨里很快就飘起了蟹香,起初是淡淡的咸鲜,随着蒸汽越来越浓,香味也越来越沉,混着姜片的清香,往鼻子里钻。
“先晾两分钟,等不烫手了再分块。”蔡师傅拿着长筷子,轻轻拨了拨螃蟹,眼神里满是满意,“你看这蟹,蒸得刚刚好,壳裂而不碎,蟹黄一点没漏。”
等螃蟹凉到不烫手,开始分蟹,蔡师傅拿出一把专用的蟹剪,先把蟹螯剪下来,再顺着蟹壳的纹路把蟹身分成两半,每一半都要保证既有蟹黄又有蟹肉。老李师傅负责把蟹螯敲裂,方便大家剥着吃。小张则把分好的蟹块摆在大搪瓷盘里,一盘盘往食堂大厅的打菜窗口端。
此时的食堂大厅,早就挤满了人,同事们拿着各自的饭盒,排着队往窗口张望,有的踮着脚,有的伸长脖子,议论声此起彼伏。
“你闻闻这香味,是不是螃蟹?”
“肯定是,昨天听王北海他们说去抓大青蟹了,没想到真弄了这么多。”
“可算能吃顿荤的了,最近天天吃白菜土豆,嘴里都快淡出鸟了。”
王北海、老坛、强子和大黄也站在队伍里,老坛手里的铝饭盒擦得锃亮,强子时不时往窗口瞟一眼,大黄则有些拘谨地跟在几人身后,他还是第一次被这么多人盯着看,耳根都有点红。
“小王,你们可真是为大家办了件大好事。”后勤部的吕主任从后面走过来,手里也拎着个搪瓷饭盒,上面还印着“先进工作者”的字样。他拍了拍王北海的肩膀,眼神里满是赞许:“现在物资这么紧张,你们还能想着大家,自力更生去抓蟹,这种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周围的同事也跟着附和:
“是啊,多亏了你们,不然哪能吃到这么鲜的螃蟹。”
“王哥,下次再有这好事,记得带上我呗!”
王北海笑着摆手:“都是大家的功劳,主要是黄永清同志懂这里面的道道,不然我们也抓不到这么多。”说着,他指了指身后的大黄,大黄赶紧低下头,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
队伍慢慢往前挪,轮到保卫科的几个人时,其中一个瘦高个还撇着嘴,小声跟旁边的人嘀咕:“不就是抓了几只螃蟹吗?至于这么兴师动众的,上次偷吃馒头被抓的时候丢人的样子这么快就忘了?”
这话刚好被旁边的老坛听到,老坛刚想找对方理论,王北海拉了拉他的胳膊,摇了摇头,勿与小人争长短。
王北海拿到蟹块时,先给大黄递了一块最大的:“大黄,你先吃,这都是你的功劳。”
大黄接过螃蟹,咬了一口蟹黄,鲜得眯起了眼睛,像个孩子似的笑了:“比我小时候抓的蟹还鲜。”
老坛拿着蟹块,吃得满嘴是油,蟹黄沾在嘴角也不在意:“还是大海有文化,说什么这螃蟹让同志们‘身体和精神上都注入力量’,我就知道这蟹好吃。”
强子一边嚼着蟹螯里的肉,一边点头:“昨天在滩涂里摔了好几跤,冻得直哆嗦,现在看着大家吃得这么舒坦,觉得值了。”
王北海看着同事们满足的神情,心里也暖暖的。他咬了一口蟹肉,鲜美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想起昨天在芦苇荡里的寒风、泥泞,还有兄弟们互相扶持的样子,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顿螃蟹,更是给大家伙儿的心脏注了强心剂,最近设计院的活儿多,物资又紧,大家都有点提不起劲,可现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眼里有了光。
食堂里的热闹劲儿就没停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们,吃蟹的样子也各有不同。
北方来的老张,直接拿着蟹块往嘴里塞,嚼得咯吱响,还嚷嚷着:“这蟹真过瘾,比咱老家的大闸蟹还鲜。”
南方来的小陈,则拿着小勺子,一点点挖着蟹黄,蘸着醋,吃得慢条斯理:“清蒸最显功夫,蔡师傅手艺真好。”
而四川来的小李,还从兜里掏出一小瓶辣椒油,往蟹肉上淋了点,辣得直吸气,却越吃越香:“鲜里带辣,绝了!”
可没过多久,窗口就传来了“没啦?”的喊声。排在后面的同事们顿时泄了气,有的踮着脚往窗口里看,手里的空饭盒晃了晃:“怎么就没了?我还没轮到呢!”有的叹了口气,转身往回走:“早知道该早点来,这下好了,只能闻闻香味了。”
就在大家失望的时候,蔡师傅和李师傅抬着一口大铝锅从后厨踉跄走出来,锅里冒着热气,香味比刚才的蟹肉还浓:“大家别急,蟹肉没了,还有蟹钳熬的海鲜汤,里面加了青菜,也鲜得很,都来盛,先紧着没吃到螃蟹的同志盛。”
这话一出,刚才失望的同事们立刻围了上去。铝锅掀开,里面的汤呈奶白色,蟹钳浮在汤里,青菜叶子绿油油的,飘着一层淡淡的油花。小李第一个冲上去,用勺子盛了满满一碗,吹了吹就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我的天,这汤也太鲜了!蟹钳里还有肉。”
大家跟着排起队,有的用饭盒盛,有的用搪瓷缸,汤勺碰撞铝锅的声音、赞叹声混在一起,热闹极了。排在最后的一个年轻技术员,盛到汤的时候,锅已经快见底了,他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汤都舀进缸里,连盆底的碎蟹肉都没放过。
到了晚上,设计院还有不少人在加班。王北海正对着图纸琢磨,突然闻到一股熟悉的香味,抬头一看,蔡师傅带着食堂的几位大厨抬着一只大的保温桶停在了过道,就听蔡师傅大声喊了句:“同志们,加班辛苦,来碗蟹肉粥暖暖胃。”
王北海赶紧起身从抽屉里拿出饭盒,快步走到过道里,过道里已经围满了加班的同志们。保温桶打开,小米粥熬得软糯,里面掺着细碎的蟹腿肉,撒了点葱花,香味扑鼻。王北海盛了一碗,喝了一口,小米的香甜混着蟹肉的鲜美,暖到了心里。
“蔡师傅,您也太会利用了,这些螃蟹在您手上一点儿都没浪费!”王北海冲对方竖起了大拇指。
“这么好的蟹,哪能浪费一点?蟹腿肉嫩,熬粥最合适,你们加班耗脑子,得补补。”蔡师傅笑着说,随后话锋一转,“不过,咱们院里僧多粥少,只能偷偷给咱们加班的同志们开个小灶了。”
王北海听了蔡师傅的话,笑着点头,知道对方这也是用心良苦。
就在大家喝着粥的时候,保卫科的刘科长找到了王北海几人。他搓了搓手,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小王,今天这青蟹太受大家欢迎了,不如咱们扩大战果,你们带头,保卫科多带些人去掏蟹,以后大家就能经常吃了。”
大黄一听,立刻摇头,语气很坚决:“不行!那片滩涂冬天危险,暗沼多,而且青蟹不能掏太多,得留着明年繁殖,不然以后就没了。”
王北海也赶紧附和:“刘科长,大黄说得对,那地方不好找,而且我们也是碰运气,下次不一定能抓到这么多,还是算了吧。”他心里清楚,那是他们的秘密基地,哪能随便带人去?再说,真把蟹掏绝了,以后就再也没这机会了。
刘科长碰了个软钉子,脸色有点不好看,没再多说就走了。
背后,保卫科的几个人却议论开了:
“肯定是这几个小子故意不说地方,怕咱们抢了他们的风头。”
“有这么好的资源,凭什么他们独吞?设计院都饿成啥样了,他们还这么自私。”
“不行,咱们得自己找地方,就不信抓不到蟹。”
没过两天,保卫科还真打听出来,上海周边的某处小镇滩涂也有芦苇荡,据说也有青蟹。刘科长不信邪,带着保卫科的五个人,揣着几个馒头就出发了。可他们哪里知道,不同的滩涂情况完全不一样,那片芦苇荡比王北海他们去的更复杂,暗沼更多,而且他们根本不认路。
刚进芦苇荡没多久,他们就迷了路,寒风裹着海腥味往脖子里灌,冻得人直打哆嗦。几个人走了一整天,别说大青蟹了,连个蟹洞都没找到,揣着的馒头早就吃完了,饿得肚子咕咕叫。天黑下来的时候,海边的风更猛了,像刀子似的刮在脸上,几个人缩在芦苇丛里,冻得嘴唇发紫,牙齿打颤,差点就撑不住了。
“科长,我撑不住了,我想回家!”保卫科科员说完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意再起来。
其余几人也像泄了气的皮球,纷纷坐在逐渐坚硬的冻土上。
“都给我起来,再找一会儿,实在找不到咱们就撤,等会儿天黑了不好找出口。”刘科长踢了旁边的家伙一脚,抬头望了望逐渐黯淡下来的天色,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