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将军之见,与在下不谋而合!

作品:《上山为匪:开局捡漏六房压寨夫人

    沈泽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这个何腾蛟,果然名不虚传,观察力惊人。


    他不能说出未来的惨剧,只能用当下的局势来解释。


    “扬州乃漕运枢纽,天下膏腴之地,看似繁华,然则正因如此,才更是四战之地。”


    “如今流寇未平,北虏在侧,一旦天下有变,扬州必为众矢之的。看似锦绣繁华,实则危如累卵。”


    “老丈若去,非是避祸,而是投身火海。”


    一番话,茶棚老板脸色煞白。


    何腾蛟的眼中,更是异彩连连。


    “将军之见,与在下不谋而合!”


    他转头对那老板郑重道。


    “老丈,这位将军乃国之良将,他的话,你当信!湖广虽也艰难,但至少远离旋涡,尚有生机!”


    老板连连点头,对着沈泽和何腾蛟不住地作揖。


    “多谢将军!多谢这位好汉!我不去扬州了!这就改道去湖广!”


    看着那老板千恩万谢地离去,何腾蛟才将目光重新投向沈泽。


    “沈将军,此番回京,圣眷正隆,为何不多留几日,反而如此行色匆匆?”


    沈泽的眸光微冷。


    这个何腾蛟,在试探我!


    “京城是销金窟,也是英雄冢,非我辈武人久留之地。潼关军务在身,不敢懈怠。”


    “说得好!”


    何腾蛟将茶碗重重放下。


    “在下此番回京述职,本欲返回湖广原职,奈何盘缠耗尽,前路艰难。听闻将军此行正是要返回潼关,与在下倒是顺路。”


    “不知可否行个方便,让在下随将军大军同行一程?待到了潼关,再做计较。”


    沈泽沉默了。


    他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何腾蛟,大脑飞速运转。


    此人胸有韬略,绝非池中之物,但同时,他也是朝廷的官员,立场未明。


    乱世之中,单打独斗,死路一条。


    人才,尤其是何腾蛟这种名垂青史的人才。


    遇到了,就绝不能放过!


    “何先生言重了。”


    “区区顺路而已,请!”


    一声令下,安平营六百铁骑马蹄踏在官道上。


    茶棚老板早已收拾好行囊,对着沈泽的背影深深一躬,而后毅然调转方向,朝着湖广走去。


    沈泽策马行在队伍最前列,将孙侯唤至身边。


    “去,给何先生备两匹驮马,再拨些干粮清水。”


    孙侯一怔,瞬间领会了自家将军的深意。


    驮马?


    那不是用来载货的吗?


    何先生虽衣着朴素,但气度不凡,让他骑驮马,这分明是没把他当回事!


    若是半路上这位何先生体力不支。


    或是染了风寒,有了这驮马,既能载人也能载物,随时甩掉也不可惜。


    高明!


    孙侯心中暗赞,正要领命而去,身后却传来何腾蛟清朗的声音。


    “劳烦将军了。不过在下与这两位族弟都还有几分力气,驮马就不必了,还请将军恩赐两匹粟马,也好跟上大军的脚程,免得拖累。”


    沈泽的眼角微微一跳,勒住缰绳,缓缓回头。


    何腾蛟正含笑看着他,目光坦荡,毫无被轻视的恼怒。


    他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同行者的资格!


    粟马,那是喂精料的战马,是安平营赖以纵横驰骋的根本!


    有意思。


    沈泽心中冷笑。


    这个何腾蛟,不仅眼光毒辣,脸皮也够厚,更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


    他这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不是累赘,而是平等的同行者!


    四目相对。


    片刻之后,沈泽忽然笑了。


    “给他。”


    孙侯不敢怠慢,立刻去马队后方牵了两匹神骏的粟马过来。


    何腾蛟翻身上马,动作干净利落。


    他与两名随从稳稳跟在沈泽身后不远处。


    夜幕降临。


    官道旁的一处高地上,安平营的营寨已经扎好。


    中军帐内,马灯的光晕将两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孙侯正低头拨着算盘。


    他对面,一名年轻的安平营锐骑正一丝不苟地记录着账目。


    而在不远处的另一顶帐篷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何腾蛟盘膝而坐,面前的火盆将他的脸映得忽明忽暗。


    他端起一碗烈酒,一饮而尽。


    “你们看这安平营,扎营布防,井然有序,巡营哨探,杀气内敛。令行禁止,宛如一人!”


    “这等精锐,恐怕就连左良玉的亲兵,也不过如此!”


    他身旁的两名族弟,一人叫何武,一人叫何文。


    此刻脸上再无白日里的平静,写满了震撼与不解。


    何武性子更急,忍不住压低声音。


    “大人,我承认这沈泽的兵是强!可他终究是个草莽出身的武夫,无根无基。您乃天子门生,前途远大,为何非要与他同行?”


    何腾蛟放下酒碗。


    “糊涂!我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孙传庭!”


    “欲知其人,先观其器!孙阁部奉旨督师,朝中掣肘颇多。”


    “这沈泽,就是孙阁部如今手中最快的一把刀!观此刀之锋芒,便可知持刀人的手腕与心胸!”


    何文思索片刻。


    “那依大人看,这沈泽屡破流寇,又敢于京师格杀后金鞑子,如此悍勇,会否是我大明一根新的擎天玉柱?”


    “擎天玉柱?”


    何腾蛟闻言,却缓缓摇了摇头。


    “他不是。”


    “若他真是一心为国,得了圣上赏赐的钱粮,兵甲,该做的是在京师打点关系,扩充人脉,为朝廷效死。可他做了什么?”


    “他拿了所有能拿的好处,却一刻也不多留,头也不回地奔赴潼关!那鸟不拉屎的地方!你们想,这是为什么?”


    何武与何文面面相觑。


    “因为,京师是名利场,是销金窟,却不是他的根!”


    “潼关,才是他的根!他要的,不是朝廷的虚名,而是实实在在握在自己手里的地盘和兵马!”


    “首辅周延儒,尚书丁启瑞之流,只当他是一把好用的刀,却不知这把刀有自己的魂!”


    “他们这次让沈泽吃了个暗亏,将来,怕是要连本带利地吐出来!他们太小瞧这个人了!”


    此言一出,何武与何文回想起白日里自己对沈泽的轻视,脸上瞬间火辣辣的。


    “大人,属下短视了。”


    何腾蛟摆了摆手。


    “此人,如渊似海,看不透,摸不准。与他同行,万事须得小心谨慎,多看,多听,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