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大汉宣统七年...

作品:《屯田就送仨老婆,为了养家我竟成皇帝?

    大汉宣统七年,许正年已经一统江山足足七年的时间了。


    而这七年的时间里,许正年靠着强大的国力和强大的科技外挂,成功让整片土地都变了模样。


    在这些年,大汉利用基建大队疯狂地进行建造,从城市到乡村,不断地扩建道路,改造城池,可是当年在幽州有了赫赫名声的基建大队却慢慢出现了问题。


    至于原因嘛,其实也挺简单的。


    “陛下,当年咱们的基建大队,一来是人数众多,二来工程量其实没有这么大。


    即便是当年的蓟县,说实话也就是扩建而已,至于道路...我等只是简单地建设和铺设道路而已。


    可是现在陛下要做的可不是这个啊...”


    公输哲没有经历过那些,所以并不知道当初的幽州到底如何的疯狂,但不管如何疯狂公输哲也不认为有他们现在的工程量大。


    至于为什么会如此自信?


    因为他真的去过幽州,幽州的蓟县他看过,幽州的道路他也看过,是很恢宏,也挺大气,但是和他们现在的工程量相比,那简直就是...不可同日而语!


    许正年需要让他做的并不是简单的修缮城墙,或者是扩建城池那么简单。


    现在基建大队上已经做完的,包括完全建造一座都城——雒阳!


    修建从雒阳到雒阳周围八座关隘两座渡口的八条大道,这八条大道可不仅仅是道路那么简单,需要一路伐林开路,需要能够容纳八辆马车并行才可以。


    这样方便行走,也方便粮草道路的运输。


    同时还有两座渡口的扩建和一座关隘的重建,这是保护雒阳的基础。


    可做完这些之后,还压在公输哲手里面的有....


    “以雒阳八条道路为中心,彻底扩建到全国范围,用这种宽阔的道路连通每一座城池,遇山开山,遇水搭桥!”


    “疏通黄河,清理泥沙。”


    “整顿长江,淮河,黄河周围流域的河流,重新梳理河道。”


    “三年之内,兴建三万六千所各类学校,安置天下学子。”


    “扩建城池,将天下城池按照各地的要求和风格进行重建...”


    总之,许正年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他要让大汉的旗帜彻底飘荡在这个世界,也要让汉人被永生铭记。


    只是这工作量....


    “陛下,干不完,我们是真的干不完啊!”


    当足足三万人规模的基建大队累死累活折腾了好几年之后,发现自己的工程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了之后。


    作为基建大队首领的匠作大监公输哲就明白了,这么做绝对不行。


    所以公输哲在诉苦的同时也同样给出来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建议。


    “陛下,将我们的技术...放出去吧!”


    之前因为许正年要打天下的缘故,所以对于很多家技术都是非常严格的控制,就连基建大队的人,因为干的活太多了所以最终也没有被解散而是被朝廷养了起来。


    当然,这个养...那也是付出了很大很多的劳动,朝廷肯定是不吃亏的。


    只是现在即便是三万人的基建大队,分成了十几支队伍轮番上阵也已经控制不住现在的局面了,因此技术再藏着,基建大队恐怕就要没了。


    在一阵思索之后,许正年终于还是做出来了决定。


    “先建造学院吧,不同于之前治理地方,教导人们读史书,明道德,知道他们大汉的道义和规矩以及礼仪,专门为了做官的那种学堂。


    建造真正的学堂,教导那些百姓如何学会真正的本事。”


    许正年直接将“技校”这种东西抬了上来,虽然许正年再三说明所谓的技校就是简单的学堂,教导本事,让天下学子都可以有更好的本事的一个地方。


    和普通的学堂绝对没有上下之分。


    但事实上,即便是技校出身的人也可以进入朝堂,进入仕途,进入官场之中感受宦海沉浮。


    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地位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这种学校永远不会缺少学生,但是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的学子,第一考虑的还是真正的学堂。


    对此,即便是许正年也只能说一句,人心啊...无奈啊!


    但不管如何,这种技校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建造了起来,同时许正年大量地寻找木匠,瓦匠,铁匠,乃至于名厨,名医,精通天文,水利等专业人士充入其中。


    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他的基建大队,也有不少人真正去做了先生。


    这些人会教导出来足够的人才,然后这些人会带着大汉送给他们的技术,然后去组织自己的人手去为朝廷做事,为自己做事。


    因为在这些事情出现之前,许正年同样用朝廷的名义,将许多属于基建大队的事情,用“招标”的方式放给真正的百姓和世家豪族。


    他们会给大汉一个价格,其中最合理也是最低廉,同时方案看着也是最好的,然后接手这一切。


    在这个过程之中,朝廷会分几次考察他们的进度和具体的所作所为,没有问题就会依次放款,最后务必要结清。


    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也的确是出现了一些想要骗钱的存在。


    而对于这种人...许正年有一百种办法,让他还有他全家,乃至于他在乎的人,生不如死,好好体会一把什么叫做人间险恶!


    在经历了一些动荡之后,许正年的基建大队也彻底分散了出去,或者说基建大队彻底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公输哲回到了朝堂上,担任工部侍郎外加匠作大监来继续维持雒阳的一些事情,而其他基建大队的人,因为经验丰富和技术已经全部外放给了民间。


    所以在许正年的默许之下,早就被那些民间的组织高价请走了,然后继续为大汉修建工程,也为了自己做一些事情。


    他们要做什么,许正年不在乎,反正只要大汉的事情不耽误就行了。


    当然,这样做虽然极大地加快了大汉的进程,而且还不需要朝廷再付出什么代价和钱财。


    但同样也出现了另外的几个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自然就是外邦之人了。


    虽然大汉已经统一了,胡人也已经没有了,可是西边的荒漠之外,南边甚至是东边的海外之地,还是有着数不清的势力存在。


    他们朝贡大汉,也敬佩大汉,祈求自己能够留在大汉。


    同样...他们会在民间花费重金买走那些大汉已经完全流行,根本就控制不住的寻常技术。


    然后就会带回去造福他们自己的国家。


    对此,许正年也只能说一句没有办法,谁让局势如此呢。


    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让科技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下去,将最优秀的技术掌控到自己的手中。


    为此,他让公输哲以朝廷的名义不断招揽能工巧匠,然后在科技树无法继续给予支持的情况下,他们自行想办法扩大自己的技术。


    将技术,变成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东西。


    而这么做的好处,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没有了科技树的进一步发展,迟迟开启不了工业时代,但因为大量的能工巧匠,数量最终还是引发了质变,大汉的科技还是在不断地发展。


    同时,工业时代的来临也是在不断地加载中,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了。


    当然,这几年的时间里除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除了建造引发的技校等事务的不断发展,真正重要的还有教育的初步胜利。


    随着教育的不断延续,大汉的第一次科举还是顺利地进行了。


    这一次是许正年亲自带着朝中重臣监考,倒也没有人傻乎乎地在这件事情上给他找不痛快。


    所以的确是为许正年吸纳了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数量更是多达几千人。


    但因为寻常百姓基本是刚刚开始接触这些东西,即便是有天资聪慧的,几年时间也很难超有家学在身上的那些人。


    因此这一次,其实还是以世家豪族的子弟为主,但同样也有几个寒门庶族,甚至还有一个真正是贫寒出身的人。


    “臣,新科进士孙守成,见过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