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去帝号
作品:《边关悍卒:八极镇天下》 王文弼心中一喜,以为有转机。
然而张墨话锋一转:“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明承天命而立,自有混一宇内之责。今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确需与民休息。”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王文弼:“故此,朕可暂准与你国和平共处,罢兵息戈。”
王文弼大喜过望,连忙叩谢:“陛下仁德,外臣代我主及江南百姓,谢陛下天恩。”
“且慢。”张墨抬手制止:“和平,非是无价。你国欲享太平,需显诚意。朕有三条,若越主应允,则江南可安。”
“陛下请讲。”
“一,去帝号。赵铎可称国主,不可再僭越帝号,奉大明为正朔。”
“二,纳岁供。每年需向大明缴纳白银一百万两,绢帛五十万匹,粮食一百万石。此为江南免于兵燹之代价。”
“三,开放边市。允许两国商民在指定口岸互市,但需受大明监管。”
这三个条件,特别是巨额岁供,旨在经济上削弱大越,军事上为自己争取发展时间。去帝号是政治上的羞辱和打压,开放边市则便于渗透和获取江南物资情报。
王文弼听得冷汗直流,岁供数额巨大,对大越将是沉重负担。但他深知,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至少保住了江山和赵铎的性命地位。
“外臣……外臣定将陛下之意,禀报我主。”
使团退下后,张墨对群臣解释自己的深远考量:
“朕岂不欲速平江南?然饭需一口口吃。西齐之地,需时间彻底消化。此时南征,若战事顺利尚可,若迁延日久,或后方生变,则大势去矣。”
“今以岁供锁链缚住大越,其国力将年复一年为我所汲,日渐虚弱。而我大明,则可借此宝贵时机,稳固西北,发展民生,强化水师。”
“待我内部铁板一块,水师可纵横云江之时,大越已不堪一击。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以极小代价收取全功。此乃釜底抽薪,缓图必胜之策。”
众臣闻言,皆心悦诚服,赞叹陛下深谋远虑。
大越朝廷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屈辱地接受了张墨的条件。赵铎去帝号称“越国国主”,第一批巨额岁供陆续运往大明。
表面上,南北进入了短暂的“和平共处”时期。边境贸易点设立,商旅往来。江南的百姓暂时摆脱了战争威胁,得以喘息。
然而,这和平之下,暗流汹涌。大越为缴纳岁供,不得不加紧盘剥百姓,导致民怨愈深。
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加剧。而大明,则如同蛰伏的巨龙,利用这宝贵的和平时期,全力巩固自身,磨砺爪牙。
张墨很清楚,这暂时的和平,只是统一战争的中场休息。
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南方。他在等待,等待大明更加强大,等待大越更加衰弱的那一刻。天下的最终统一,早已在他的战略蓝图之中,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实现。
大明启泰年间的这段“和平”,注定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
大明的建立,并非仅仅意味着军事征服的结束,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如何治理这个饱经战火、百废待兴的庞大帝国。
张墨深知“打天下易,坐天下难”的道理,在暂时稳住南方大越后,便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国内治理,立志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的治国理念,深受穿越者思维的影响,既有传统的“重农桑、兴文教”,更融入了超越时代的“鼓励工商、大兴格物”的先进思想。
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改革,在大明新生的土地上蓬勃展开。
首要任务是安定民心,恢复生产。张墨连续颁布多项诏令:
宣布减免遭受战乱严重地区三年的赋税,全国范围内实行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与民休息。
鼓励流亡百姓返回原籍,官府分发种子、农具,资助其恢复生产。对于无主荒地,允许百姓开垦,垦荒者在一定年限内拥有土地所有权并可免税。
严厉惩处贪官污吏,派都察院御史和锦衣卫明察暗访,确保新政能够惠及底层百姓。同时提高官员俸禄,试图推行“高薪养廉”。
这些措施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农民回归土地,田野重新焕发生机,帝国的根基得以巩固。
张墨深信,国家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民智的开启。他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其力度和广度远超历代王朝。
于是他下令在各府、州、县普遍设立官办学校,招收生员,由国家提供廪膳。教学内容不仅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还增设算学、格物、农学、舆地等实用学科。
这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支持乡绅、商贾兴办私塾、义学,并对办学成绩卓著者给予表彰,使得教育机会向下层社会渗透。
在中京创立“大明格物院”和“大明书院”。格物院专注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汇聚天下能工巧匠和善于思考的学者。
书院则更像是综合性大学,培养精通经世致用之学的官员和人才。张墨甚至亲自为格物院题写匾额,并时常过问其进展,极大提升了格物之道的地位。
改革科举制度,在传统进士科之外,增设“明算科”、“明格物科”等专科考试,选拔精通数学、工程、医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并授予他们与进士同等的入仕资格。
这为许多非儒学出身的技术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时间,整个大明疆域内,读书向学之风蔚然兴起。
许多原本只知埋头苦读圣贤书的士子,开始接触算学、格物等新知识,思想逐渐开阔。而工匠、医者等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
农业是帝国的命脉。张墨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兴修水利工程。
治理混河,任命精通水利的官员,征调民夫,系统性地加固混河堤坝,疏浚河道,减少水患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