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太后发难,皇上成全

作品:《先皇要我殉葬?重生嫁新帝杀疯了

    有了方秀女这个血淋淋的教训。


    众秀女不敢再惹是生非,一个个噤若寒蝉。


    唯独上官妍心,还心有不甘。


    紧盯着站在她跟前的乔嫣然。


    适才她虽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姓方的身上,可也没忘了乔嫣然的帮腔。


    其实,在她挑软柿子的时候,一眼就注意到了乔嫣然。


    无他,实在是乔嫣然容貌在中段的秀女里,太过出众。


    可上官妍心认出了站在乔嫣然身旁的,是兵部尚书的女儿汪如眉。


    她虽不知乔嫣然的出身,可见汪如眉和她言谈亲近,便认定不是可挑衅之人。


    这才退而求其次,选了方秀女。


    但这不代表,她能忍得下,乔嫣然对自己的挑衅。


    “适才娘子替人出头的英姿,我铭记于心。”


    上官妍心如同背后灵般,在乔嫣然耳后,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阴测测低语。


    乔嫣然却连头也没回,随手在耳边挥了挥。


    侧首一脸认真地对汪如眉道:“姐姐可听见了,这殿内有蚊蝇呢。”


    “没有啊?”没听见上官妍心所言的汪如眉一脸莫名,摇了摇头。


    又压低声音,劝告乔嫣然道:“你刚刚太莽撞了,日后可不能如此。”


    “是,妹妹以后都听姐姐的。”乔嫣然对汪如眉甜甜一笑。


    自己的话被对方当做耳旁风,还拿蚊蝇与她做比,上官妍心被气得眼睛都瞪大了。


    可不等她发难,太监已高声唱名。


    “......兵部尚书之女汪如眉、东州桃源县县令之女乔嫣然,觐见!”


    上官妍心闻声一脸愕然。


    这胆大包天的秀女,竟然只是县令之女!?


    早知如此,她适才就不选那姓方的,选她了!


    无论上官妍心在后头如何后悔,乔嫣然已翩然迈步到了正殿。


    一行五人,乔嫣然在最末。


    她眼观鼻鼻观心,只盯着脚尖往前挪,没有多打量。


    实在是对这皇宫没有半点好奇,只剩厌烦。


    纵然她规矩极了,可还是露面就吸引了正殿内,主位上三人的目光。


    五位秀女都垂着头,五官难辨,打扮相当。


    肤白赛雪的乔嫣然,只凭一个饱满秀气的额头,就格外惹眼。


    看来她在别院的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啊。


    箫景鸿原本意兴阑珊的目光,落在乔嫣然身上时,闪过一丝莫名的不爽。


    潜意识觉得,乔嫣然不在自己身边,不该如此神采奕奕才是。


    太后的目光也落在乔嫣然身上。


    却是因太监唱名,心生迁怒,对她第一印象就差到了极点。


    又是乔家女,虽是东州的,可这皮囊一看就是妖娆之辈,定不是安分守己之人。


    唯有慧妃,目光一扫即收,眼底没有任何波澜,沉着如古井。


    “臣妾瞧着都还不错,不知皇上、母后,可有相中的?”


    身为此次选秀主理之人,慧妃先淡淡开口请示上意。


    箫景鸿手指一下一下点在扶手上,太后抢先开口:“哪一个是汪家的?”


    汪如眉向前一步,没有丝毫慌张,大大方方下跪行礼,“臣女汪如眉,参见皇上、太后、慧妃娘娘。”


    “嗯,仪态不错,是个识礼数懂规矩的。”太后点点头,让她起身说话。


    转头对箫景鸿道:“你父皇曾夸过,汪世宗是实干之才,想必他教出来的女儿,也是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


    这话便是在暗示箫景鸿,汪如眉是当朝栋梁之后,合该入选。


    箫景鸿不置可否,连一句话都没问,就道:“母后觉得不错,便留牌子吧。”


    唱名太监闻言,立刻尖声道:“兵部尚书之女,汪氏,留牌子,赐香囊!”


    入选本就在汪如眉意料之中。


    她又下跪行礼谢恩,尔后便回到了之前的位置。


    比起入选的兴奋,她更担心乔嫣然的表现,不由得暗暗向她投去关切的一眼。


    熟料紧接着,太后便道:“其余四个,看着并无出众,便赐花——”


    “母后,儿臣倒觉得,还没怎么看清楚,如此打发了,倒有些......”箫景鸿忽然开口,打断了太后的话。


    正琢磨着说辞,一旁的慧妃柔声接过话头,“之前的秀女,皇上留意者寥寥无几。难得有兴致,不妨多问几句。”


    “除了汪氏,其余四人皆自各州而来,一路奔波。若得母后和皇上过问一言,也不枉她们不远万里而来。”


    箫景鸿看了慧妃一眼,颔首附和:“慧妃所言不错。”


    “那便再看看吧。”


    太后略有不满,可慧妃的理由找的名正言顺,箫景鸿也开了口,她不好再坚持。


    剩下四人,其中三人都家世平平,姿容也不出众。


    太后虽对箫景鸿这个自幼少相处的儿子不算太了解。


    可看他先前选秀意兴阑珊的样子,便知他开口是被谁勾起了兴趣。


    “汪氏右边那个,向前一步回话。”


    太后冷冷喝令道。


    她记得这个东州乔氏,家世低微,便是容貌出众,礼数上,定比不过汪氏这等名门之后。


    珠玉在前,不怕挑不出她的错处来。


    乔嫣然早有准备,向前一步站定,下跪行礼一气呵成,“臣女乔嫣然,见过皇上、太后、慧妃娘娘。”


    若说汪如眉言行姿态,自带将门虎女的利落飒爽。


    那她便是一捧江南水,一阵杨柳风。


    身段窈窕,媚而不妖,行止有度,分毫不错。


    就连说辞,也和汪如眉一样。


    太后本心有预备,想着便是乔嫣然行礼上不出差错,也可从她的话语中挑刺。


    但凡她多说一个字,哪怕是奉承话,也能贬她有狐媚惑主之嫌。


    谁料是个锯嘴葫芦,照搬旁人,一个字也不肯多说!


    箫景鸿自然注意到了太后暗自咬牙的反应。


    嘴角微扬,很快又压下,赶在太后想出法子前开口:“抬起头来。”


    乔嫣然依旧垂着眸子,避讳直视圣颜,缓缓抬头。


    并非初见,可箫景鸿却依旧愣了一瞬。


    不过一个月未见,他总觉得,乔嫣然好像哪里不一样了。


    细看又没瞧出什么差别,打扮也遵循身份并不出格。


    倒是一旁的慧妃淡淡夸赞:“芙蓉玉面,乔氏生得一副好面孔。就连本宫也见之生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臣女代父亲母亲,谢慧妃娘娘赞誉。”乔嫣然宠辱不惊应答。


    汪如眉闻言,在心里为她赞叹一声。


    如此回答,以展纯孝之心,半点恃宠生娇的嫌疑也无。


    果然,慧妃也满意地点了点头,侧首对皇上道:“臣妾觉得,乔氏姿容性情都很不错,一颗孝心难得,皇上以为如何?”


    “既是个孝顺的——”太后抢在箫景鸿回答之前开口。


    见难挑错处,索性直接以身份压人,“若入选,便无缘承欢膝下。哀家心软,见不得骨肉分离,便赐花吧。”


    这理由,已经荒唐到其他秀女都心里犯嘀咕的地步了。


    有知情的,猜到太后是因安王之事迁怒乔氏。


    不知情的,则自己心里警醒,一会儿作答,可别提家中爹娘。


    乔嫣然不动声色,既没谢恩也没争辩。


    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算是皇上钦定的内部人选,而是因为太后那句见不得骨肉分离。


    纵使此前自己和箫景鸿毫无瓜葛,便是这一句话,就能助她入选。


    果然,箫景鸿听了太后的话,一个眼神制止了正要开口的唱名太监。


    气氛不知为何,变得压抑了起来。


    他冷着脸,对乔嫣然道:“母后的话,你怎么看?”


    怎么看?你箫景鸿就是不方便怼自己亲娘,所以让她来当出气筒是吧?


    乔嫣然内心无语,却不得不出头当这个太后的眼中钉。


    能不得罪太后自然更利于她之后在后宫行走。


    可没办法,安王的事,已注定她不能去贴太后的冷屁股。


    她改头换面入宫,能依仗的,只有箫景鸿一人。


    至于箫景鸿带她入宫的缘由,今日见了太后,她倒是猜到了几分。


    以箫景鸿的手段,能给她一个新身份,何必还要保留她的姓氏?


    正是因为他知道,太后必然会看不惯乔姓女,所以才赐了她新名,却依旧留了她的乔姓。


    箫景鸿,对太后有怨。


    “回皇上的话,臣女入宫前,父亲曾耳提面命。”


    乔嫣然叩首后不急不忙作答:“皇上乃天子,受万民敬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臣女若有幸入选侍奉左右,便是代父亲,以全忠孝之道。”


    “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身为子女,遵从父母之命为孝,身为臣民,侍奉天子为孝。”


    乔嫣然每多说一句,太后的面色便更难看一分。


    可她依旧掷地有声,句句在理,不给太后挑刺的机会。


    “臣女感念太后一片慈心,可也想请太后开恩,全了臣女一片忠孝之心。”


    说完,对着太后,脆生生地磕了个响头。


    不待太后作何反应,箫景鸿已经笑了起来。


    前半日,他阅红颜无数,连个眼神都欠奉。


    现在不仅笑逐颜开,还起身一步步走到了乔嫣然的面前。


    亲手将她扶起,从一旁取来香囊,塞进她的手心。


    “好一片忠孝之心。”


    箫景鸿低沉的嗓音,近到仿佛擦过乔嫣然的耳廓,“朕成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