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刀与鞭之间

作品:《曹操穿越宋江:从小吏到雄主

    天光微亮,晨雾如同一层薄纱,笼罩着梁山起伏的山峦。


    将星台旁,一块新立的巨大木牌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上面用苍劲的笔法写着几个大字:“重甲步营筹建,招募精壮,三日一考。”


    木牌之下,关胜如一尊铁塔般矗立。


    他身上那套新铸的玄铁重铠,在熹微的晨光中泛着幽冷的金属光泽,每一片甲叶都严丝合缝,仿佛与他的身体融为一体。


    腰间的青龙偃月刀虽未出鞘,那股凛然的杀气却已然透鞘而出,让周遭的空气都凝重了几分。


    韩伯龙捧着一本册子,步履匆匆地赶来,脸上带着一丝振奋:“关将军,大都督批下来了!五百人的兵额,粮饷待遇,全部比照精锐骑兵发放!只是……大都督有令,三月之内,必须成军!”


    关胜缓缓点头,目光并未从那块木牌上移开,声音低沉而有力:“我跟大都督说过,我要的不是兵,是盾。”


    一面能为梁山挡住千军万马,护住身后万千兄弟的铁盾!


    这个消息,随着董芳协助拟定的《募兵七条》一同传遍了整个梁山。


    这七条规定,如惊雷般在那些刚刚被遣散、前途未卜的老卒心中炸响。


    伤残不拒,凡有一臂一腿能战者,皆可入选!


    老卒优先,凡军中效力五年以上者,优先录用!


    家属安置,凡入营者,其家眷由山寨统一安排住所田亩!


    战功记田,凡立功者,除金银赏赐外,另记功田,可传子孙!


    败不连坐,战事失利,罪不及家人!


    子女入蒙学,凡军士之子,年满六岁者,皆可免费入山寨蒙学!


    每月家书,山寨设专人,每月为不识字的弟兄代写家书,送达乡里!


    一条条,一款款,无一不是在挖这些百战老兵的心窝子!


    这哪里是募兵,这分明是在给他们一个家,一个安身立命的根本!


    消息传出,那些本已心灰意冷,准备下山另谋生路的老卒们疯了一般涌回将星台,一时间人声鼎沸。


    一名独臂老兵冲开人群,重重跪在关胜面前,额头触地,声泪俱下:“将军!我王英左臂已废,不能再持刀杀敌,可我这右臂还有力气!我这身子骨还能扛!我愿入重甲营,为冲锋的兄弟们挡箭!我就是死,也要做一面盾牌,死在兄弟们的前面!”


    “好!”关胜虎目之中,微光湿润。


    他亲自上前,双手将那独臂老兵稳稳扶起,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梁山重甲营,要的就是你这样的好汉!我关某人在此立誓,只要我关胜不死,就绝不让任何一个弟兄白白牺牲!”


    就在重甲营的招募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山寨南门鼓声大作。


    呼延灼率领他的铁鞭营,押着三十匹缴获的精壮战马,带着一颗血淋淋的马贼首级,凯旋归来。


    宋江亲迎至聚义厅前,看着呼延灼和他麾下那群杀气腾腾的骑兵,放声大笑。


    他当着所有头领的面,朗声下令:“呼延将军此战功不可没!这三十匹战马,全部划归铁鞭营,补充战损!另,将库中新得的那批精铁,全部拨给重甲营,命军器监连夜打造重盾!铁鞭营与重甲营,营地毗邻而设,自今夜起,共守南山烽火台!”


    这道命令,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将缴获直接赏给得胜之将,这是常理。


    但将最好的资源倾斜给一个刚刚成立、由降将统领的新营,并且让两个同样由朝廷降将统领的精锐部队比邻而居,共同执行防务,这其中蕴含的信任与魄力,让呼延灼和关胜心中皆是一震。


    当夜,月上中天。


    关胜正在营中擦拭他的青龙刀,忽闻帐外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呼延灼提着一坛好酒,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


    “关兄,好手段!”呼延灼将酒坛重重放在桌上,“你这《募兵七条》,可是把梁山的好汉都快掏空了!我老呼的铁鞭营,可就缺你这种稳如泰山的后盾!”


    关胜抬眼看他,这位昔日的同僚,此刻眼中没有半分嫉妒,只有纯粹的军人之间的欣赏。


    呼延灼自顾自地倒了两碗酒,推了一碗过去,目光灼灼:“我听说了,你要做梁山的盾。那我呼延灼的铁鞭,就是梁山的矛!关兄,你守得稳,我冲得进,咱们不如试试,演练一番‘刀盾断河,铁鞭破阵’的战法,如何?”


    关胜端起酒碗,看着碗中清冽的酒液,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抹真正的笑意,那笑容如同冰雪初融。


    他举起碗,与呼延灼的碗重重一碰,发出清脆的响声。


    “好!明日校场,演一演!”


    三日后,梁山大校场。


    关胜率领五百重甲步卒列阵于中央,刀盾相接,组成一座密不透风的“龟甲阵”,远远望去,如同一座黑色的铁山,沉稳而压抑。


    呼延灼的铁鞭营则如一群伺机而动的猎豹,游弋在阵列两翼。


    演练的“敌军”,由豹子头林冲亲率,皆是梁山百里挑一的精锐。


    “进攻!”随着林冲一声令下,精兵如潮水般涌向龟甲阵。


    “拒!”关胜声如洪钟。


    “锵!锵!锵!”无数刀枪劈砍在盾阵之上,火星四溅,却只留下一道道白印,整个阵型纹丝不动,仿佛巨浪拍打在礁石上,除了轰鸣,再无寸功。


    一击不成,林冲立刻变招,试图从侧翼寻找破绽。


    就在此时,呼延灼的铁骑动了!


    他们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从阵后绕出,狠狠地凿击在模拟强攻的“敌军”侧翼,瞬间将其冲得七零八落。


    林冲不甘示弱,重振旗鼓,连续发动了三次猛攻,每一次都被那座坚不可摧的“铁山”挡回,每一次都会被呼延灼神出鬼没的铁骑在侧后搅得天翻地覆。


    演练结束,整个校场一片死寂。


    所有的梁山士卒都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完美的配合,这是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攻守兼备的恐怖战力!


    短暂的静默之后,雷鸣般的喝彩声冲天而起,经久不息。


    高台之上,宋江负手而立,眼中精光闪烁,他对身旁的董芳沉声道:“看见了吗?从今日起,降将已经不是‘用不用’的问题了,而是‘怎么用’,怎么把他们用好,用到极致的问题!”


    当夜,关胜独坐营中,从贴身处取出一封已经有些褶皱的家书。


    信是妻子写的,字迹娟秀,上面说郓城的田亩已经开始耕种,孩童也已识字百篇,一切安好。


    他凝视着信纸良久,仿佛能透过那薄薄的纸张,看到家中的温暖灯火。


    许久,他深吸一口气,收起家书,取过一本崭新的《军制图册》,翻开扉页,提笔用力写下八个大字:“关胜,愿为梁山筑盾。”


    写完,他心中的最后一点迟疑也烟消云散。


    次日清晨,关胜没有去校场,而是径直走进了梁山的讲武堂。


    他要开讲,讲他毕生所学——《重甲步战十三策》。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传开。


    一个朝廷名将,不仅为梁山练兵,还要将自己的压箱底的兵法倾囊相授!


    这一下,彻底点燃了那些尚在观望的被俘将校们心中的火焰。


    当天下午,又有七名被俘的朝廷将校联名递上请战书,言辞恳切:“我等虽为俘囚,亦有报国之心!今见关、呼二位将军为山寨尽心竭力,我等深受感召,愿效犬马之劳,为梁山练兵,万死不辞!”


    这七封联名请战书,如七道惊雷,预示着梁山泊的讲武堂,乃至整个聚义厅的座次格局,都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