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杜重威巧舌如簧,皇甫突击契丹中军
作品:《边关悍卒:从校尉到开国太祖》 下午,杜重威下令二十多万大军在营外列阵,窝了一肚子气的晋军以为终于能够契丹人血战一场,十分踊跃,谁料杜重威却道:“大晋的将士们,本帅知道你们求战的心思,本帅与你们一样,空有一腔报国的热血,只可惜却无回天之力。本帅只怕要让大家失望了,本帅与众位将军商议后,认为如今唯一的办法,只有向契丹投诚!
梁汉璋战死瀛洲,王清将军昨日突围战死,符彦卿、皇甫遇两位将军至今仍然昏迷不醒;本帅暗调王重胤将军率领两万精兵来援,中途也遭到伏击全军覆灭,王重胤将军也战死疆场;李风许将军所率的游击也战败,李风许将军不知去向。
错只在朝廷,错只在朝廷奸人横行,有人里应外合,我军的一举一动,莫不让契丹人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本帅为帅,却有奸臣处处掣肘,一道道密旨,让本帅难以放手一战。
在出征之前,更有千牛卫的贼子竟然暗中对本帅下毒,要置本帅于死地,兄弟们,将士们,你们说,这仗叫本帅怎么去打?
现在,我三十万大军被围困在这小小的栾城,粮路被断,后路也被断了,军中粮食无多,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为今之计,本帅只能为将士们寻这一条生存之路。我杜重威只能请求大家,为了三十万袍泽的性命,不要再做抵抗,放下武器。”
说罢,杜重威掩面嚎啕大哭。
杜重威是一个不错的演说家,又有张彦泽等将领支持,皇甫遇、符彦卿等主战将领不是被杀,就是昏迷,这一日,三十万晋军齐卸甲,降旗插满营寨。
几日过去,受降之事暂告一段落,栾城大营之中,赵延寿奉耶律德光的命令前来劳军,安抚晋国降兵。
这个时候,皇甫遇已经苏醒,符彦卿还在昏迷,不过在得知大军投降契丹之后,皇甫遇并未有什么过激的表现。
“给我贯甲!”皇甫遇大声喝道:“我要随将军去契丹大营。”
“将军,你的伤……”军中医官小心地提醒道。
“多说什么废话!”皇甫遇猛地一瞪眼。
觐见耶律德光,皇甫遇极力奉承,得到了耶律德光的赏识,将他放归本部,杜重威等人也没有起什么疑心,只以为皇甫遇形势所迫,不得不收起他以往那火爆的性子,却不知道,皇甫遇回到营中,便召集了心腹将领,和刚刚苏醒的符彦卿凑到了一起。
“符将军,杜大帅和张大帅他们都投降了契丹人,你有何打算?”
皇甫遇盯着符彦卿问道。
“陛下对杜大帅如此恩重,却没想到他竟然投降契丹鞑子,别人我管不了,但是我符彦卿大好汉儿,绝不做蛮夷臣子。”
符彦卿冷冷说道。
“说得好,有道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皇甫遇跟随大帅多年,上阵杀敌,从不敢避刀枪箭矢,唯大帅命令是从。大帅叫我向东,我绝不会向西,大帅叫我赴汤,我也绝不会蹈火。说句大不敬的话,哪怕大帅哪一天要起兵造反,一展抱负,我也必定牵马相随,绝不会旋踵。”
皇甫遇脸色也是阴沉,冷声说道:“可是大帅要我投降这契丹鞑子,我绝难从命。这鞑子是什么人?是我中原的生死之敌,杀了我中原多少百姓,又杀了我中原多少将士?天下间的好男儿,又岂有向仇敌投降、俯首称臣的道理?向他们投降,天下英雄豪杰又如何看待我们?”
“说得好,我等汉家男儿,岂有向蛮夷鞑子称臣的道理,皇甫兄,你打算如何做?符某定生死相随,死不旋踵。”
符彦卿脸色激动,低声说道。
“我这边心腹手下还有兵马三千,符兄,你这边能绝对信任的兵马,还有多少?”
皇甫遇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认真问道。
“我这里可以绝对信任的兵马,两千左右。”
符彦卿微微陈思后说道。
“好,五千兵马,想要击败契丹人,那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大丈夫生在世间,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我们召集麾下兵马,今日深夜,便起兵突袭契丹中军大营,直取耶律德光,这一去很有可能便是有死无生,符兄,你可愿意?”
皇甫遇下定决心说道。
“好,那今日,符某便随皇甫兄一起,共赴黄泉,若是能够拉着契丹大汗一起下去,那我们兄弟真是赚大发了。”
符彦卿激动地说道。
自从杜重威投降后,为了防止降军发生暴乱,耶律德光安排赵延寿和杨光远的数万大军看管降军,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和胸襟宽广,加上皇甫遇白天去觐见,大拍马屁,也让他放松了警惕,并未收缴杜重威手下部分将领兵马的兵器。
当夜子时,皇甫遇和符彦卿拖着重伤的身体,集结五千兵马,突然袭击,斩杀投降的杨光远,率军直冲契丹中军大营。
五千大军,也都是精锐,但是面对契丹数万大军的围剿,却也翻不起太大的浪花,根本未能冲到契丹中军大营,就被团团包围,步步蚕食剿灭了。
但是,皇甫遇他们的行动,却带来了恐怖的后果。
因为,皇甫遇他们的目标是中军大营,大军冲锋,整片军营陷入混乱,混进来的严庄抓住时机,派人假传命令,调走了一部分赵延寿的大军。
然后,景东洛和药元福手下的兵马,反了。
是的,杜重威和张彦泽能够收买两人的手下,策划投降,许松对于历史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岂会放过机会,他们收买的将领之中,有些早与严庄有了约定,而今约定的时刻到了。
刨去在瀛洲之战和滹沱河之战战死的兵马,两人手下十五万人,还剩下十二万左右,而严庄收买的这批将领掌握了近四万人。
四万兵马,虽然没有主将,无法统一作战,但是在皇甫遇他们把赵延寿的兵马大部调走,支援中军的时候,这四万兵马却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在几个将领的鼓动下,四万俘虏兵突然暴起,攻破了赵延寿的大营,夺了不少兵器,然后向着南方突围杀去。
几万大军的混乱,带动了整个俘虏营的混乱,杜重威投降,并不代表所有的士兵都愿意投降,如今大营陷入混乱,契丹人更因为皇甫遇他们的行动,乱了阵脚。
这一下,二十多万晋军有近十万发生了哗变。
“杀出去,汉家男儿,绝不做蛮夷走狗。”
靖安司的人混在乱军之中,大声呼和。
一边杀人,一边放火,嘴里还始终高喊“汉家男儿永不为奴”“契丹人要杀俘虏了”等诛心之语,一时之间从之者甚众。
栾城外面,绵延数十里的降军大营到处烽火,彻底乱了。
公元945年7月。
晋国重臣杜重威投降契丹,大将皇甫遇、符彦卿突袭耶律德光中军,靖安司密探趁机鼓动俘虏,挑起混乱,趁机突围。
虽然皇甫遇、符彦卿很快被剿灭,仅有符彦卿重伤后,被亲卫强拉着突围而去,但是因为靖安司从中挑拨,周旋,又有大批景东洛和药元福的手下不服杜重威他们斩杀两位将军,发起反叛,突然偷袭,将杜重威麾下大军打得七零八落。
契丹反应迅速,集结大军镇压,却不想这个时候,石重贵带着皇城禁卫军赶到,契丹大军腹背受敌,不得不暂时后撤,杜重威和张彦泽的大军损失惨重,十多万人马,剩下不到五万,跟随耶律德光撤回定州。
耶律德光原本想要整军再战,却不曾想刘知远的大军突然前出,与李守贞合兵一处,从阳泉一带突进数百里,威胁契丹大军侧翼,让他猝不及防,只能暂时收缩兵力,在定州一带建立防线。
石重贵收揽溃军,进入镇州,与契丹大军对峙。
此时,许松已经带着牛大山,来到了军都关,随之而来的,还有许智,朱宏、罗远山等参谋部的将领,如今河北战事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许松要随时关注河北战局,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战争。
李崇则是继续率领一师,镇守云州,朱英率领三师镇守朔州和雁门关,与刘知远的大军对峙。
军都关府衙后衙,许松与一名身材魁梧,双目如电的中年男子相对而坐。
“末将以茶代酒,敬大帅一杯,感谢大帅的救命之恩。”
这中年男子正是王清,当日他率领本部骑兵突围,杜重威等将领见死不救,险些战死,是靖安司的人救下了他,将他带到应州。
“王将军,你为国征战,傲骨凌云,许松最是佩服你这样的铮铮汉子,我也敬你一杯。”
许松端起茶水笑着说道,对于王清,他还是极为敬佩的,面对契丹数十万大军,敢以两千骑兵冲锋,而且还险些就冲了出去,这样的猛将,许松自然不会怠慢。
“末将对刘大帅也是仰慕已久,大帅年纪轻轻,就能够统领云朔军数万兵马,还数次击败契丹人,夺回了这云朔之地,斩杀契丹猛将萧丹哥,这等成就,换做他人可是一辈子都做不到的。”
王清钦佩地说道,在中原战况节节败退的情况下,许松却能够高歌猛进,屡战屡胜,他对许松确实是佩服不已。
“王将军谬赞了,将军,我有一言,不知道将军是否愿意听一听?”
许松摆摆手谦虚了一下,然后笑了笑说道。
“大帅请说。”
王清说道。
“如今我云朔军与契丹交战数次,虽然胜了,但是终归有取巧之嫌,基本都是依靠强大的火器,契丹人对火器应对仓促,才屡次败退。
但是契丹人也不是傻子,之前军都关之战、云州之战和朔州之战,他们就多次利用盾牌,掩体等方法对付我们的火器,效果显著,以后再与之交战,他们只会越来越适应这种战争模式,想出各种方法对付火器,甚至他们自己也会制造火器,我们只怕就占不到太多便宜了。
其根本原因在于,云朔军根基浅薄,人才缺乏,我也是求贤若渴,所以,想请王将军加入我云朔军,将军可愿意?”
许松说道。
“大帅,末将乃是禁卫军中人,若是加入云朔军,不合规矩。”
王清为难说道。
许松却是大喜,王清并未直接拒绝,那他心里,是有意愿加入云朔军的,急忙说道:“王将军,在朝廷的眼里,你如今已经殉国了,我可以安排人秘密将你的家眷接过来。
而且如今的朝廷是何等境况,你也知道,就算你回去,也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景延广,桑维翰这些人,哪个是能容人的?当日你在栾城拼死一战,他们可都是坐山观虎斗,这就是朝廷,大敌当前,他们还有心思搞党争,可见在他们心里,家族利益是在国家利益之上的。”
“但是在云朔军,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友军面临危机,见死不救,这在我云朔军乃是死罪,我云朔军的理念便是不抛弃,不放弃,但凡战友友军有一丝援救的希望,我们,决不放弃。”
许松的话,让王清心中叹息,他何尝不知道朝廷之中,党争激烈,一旦斗争起来,那真的是什么都不顾的。
“好,大帅赏识,末将愿为大帅效死!”
片刻后,王清终于下定决心,起身单膝跪地,严肃说道。
“好好好,有了王将军相助,我云朔军定可如虎添翼,王将军乃是骑兵将领,擅长骑兵作战,如今云朔军虽然已经建立三个师,三万六千人的兵马,却并无成建制的骑兵部队,他日追亡逐北,骑兵必不可少,本帅任命你为骑兵四师的师帅,不过如今我们可没有那么多的战马给你,暂时你这个师帅还只是光杆将军。”
许松大喜,随后便直接下达了任命的命令。
王清遵命道:“多谢大帅。”
接下来许松与王清针对骑兵训练谈了很久,然后又让朱宏开具了任命文书,并且从亲卫营调拨了擅长骑兵作战的亲卫数百人进入他的麾下,组建初步的骑兵师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