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刘知远欲称帝

作品:《边关悍卒:从校尉到开国太祖

    这一次的赏赐和抚恤必然是天文数字,但是许松并不心疼,众将士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提着脑袋出来闯荡,可不是完全为了所谓的兄弟情谊,必要的利益也不能少。


    不过这些赏赐自然不会从府库出,这次契丹大军狼狈溃败,从中原搜刮的财富九成都被云朔军缴获,堆积如山,赏赐出去的,也不到其中的一成。


    “多谢大帅。”


    众将领都是面带喜色,大声说道。


    云朔军的赏赐向来丰厚,如今又增加一倍,单单是这些财物赏赐,就已经非常可观了,更何况如今大军击败契丹人,占领十六州,还把战线向南推进,拿下了定州镇州之地,这空出来的职位可就多了。


    “本将代战死的将士多谢许将军了。”


    高行周也是起身说道。


    “老将军不必言谢,此次能够击败契丹人,老将军功不可没,抚恤和赏赐自然少不了老将军的麾下,老将军但有要求,本帅无不应允。”


    许松客气说道,而后又看向罗远山问道:“此次缴获了多少?”


    “回大帅,此次燕军营反戈,归降的士卒有三万,救回晋国降卒六万,民夫十余万,缴获马匹十三万匹,其余各类财物粮草数量太多,还在清点。”


    罗远山回禀道。


    “好,两日内把各级将士的赏赐发下去,那些战死的兄弟的抚恤,统计好,交由兵备司发放,靖安司监督,务必把所有的抚恤送到。”


    许松点点头说道。


    “属下遵命。”


    罗远山和房青风说道。


    “刘知远的大军到哪里了?”


    许松看向房青风问道。


    “回大帅,刘知远大军拿下汴梁后,已经开始兵分两路,一路向徐州方向,一路向北出击,如今北路大军已经到了濮州。”


    房青风起身回答道。


    “王清、赵将军、李将军,你们从晋国降卒中挑选士卒,补充大军消耗,还有那些战马,你们也挑一下,骑兵师配齐一人双马,你们三人配合,修整三日,然后出兵,攻占洺州、博州和德州一线,然后沿黄河建立防线,修整待命。”


    许松点点头,然后看向王清、赵匡林和李定江说道。


    “末将遵命,大帅,若是和刘……刘知远的大军相遇,我等该如何?打,还是撤?”


    三人领命,这时王清却是开口问道。


    王清原本是晋国官员,对刘知远还是有些不好出手。


    “刘知远这个时候,是不会主动与我军交锋的,他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登基称帝之上,在这个前提下,只要我们不跨过黄河,刘知远就不会轻易与我们开战,最多是在黄河南岸陈兵,防备我们渡过黄河罢了。”


    许松却是自信的说道,让王清放下心来。


    丁友生很快带着云朔之地的官员赶到,接管了民夫和缴获的财物,进行进一步清点,同时财政司和兵备部在靖安司的监督下,开始把战死将士的抚恤发放下去。


    一场大战,云朔军收获无数,但是战后的战俘处置,功臣封赏,战死的士兵安葬,还有敌军尸体的处理等等都是麻烦事。


    更重要的是,这一战之后,云朔军彻底占领了燕云十六州,而且将战线向南推进,势力地盘扩大数倍,各州官员虽然有不少可以继续留任,但是也有些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的官员需要审判处置,各种事情极为繁杂,这些工作只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处理好。


    所以许松在开完会后,便单独拜访高行周,目的自然是要招揽父子二人。


    晋国破灭,皇室石家被一网打尽,全部送到了草原,中原再次出现了权力真空,不管是刘知远,还是许松,都想尽可能多的占领地盘,收揽人才。


    “高老将军,晚辈也不拐弯抹角,便直说了,如今皇室已经无人,天下大乱,刘知远也野心勃勃,想必用不了多久就要登基称帝,高将军有何打算?若是可以,许松希望高将军能够加入我云朔军,助我一臂之力。”


    其他人离开后,许松真诚地看向高行周说道。


    “刘知远想称帝,这本将早就知道,那许将军呢?是否有称帝的想法?”


    高行周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


    “暂时还没有,这一次大战,契丹人损失惨重,我云朔军也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稳定,暂时不会考虑称帝的事情,但是我也不瞒老将军,称帝是必然的,无非是一个时机的问题。”


    许松并未掩饰自己的野心。


    “本将想知道,许将军的志向。”


    高行周盯着许松,继续问道。


    他戎马一生,效忠过刘仁恭,效忠过李嗣源,效忠过石敬瑭,他是幽州人,幽州深受契丹荼毒,自小立志要守护幽州百姓,击败契丹,然而刘仁恭、李嗣源和石敬瑭都让他失望了,如今许松招揽他,他不确定这位许大帅,是否和前三位一样,只是为了权力权势,而没有平定天下的胸襟。


    “高将军,我许松原本只是云州一个纨绔子弟,两年多以前,耶律德光兵分两路南侵,我亲眼看到了他率军攻破朔州,屠杀朔州,亲眼看着那些汉家同胞一个个死在契丹人的屠刀之下。


    从那时候,我就决心一定要灭了契丹,后来我掌控了云州左营,从那时候,我就暗中积聚力量,寻找时机,直到耶律德光再次南侵,让我找到了机会,一举起兵,拿下了云朔之地。”


    许松回忆起以往,不由得也有些唏嘘,然后继续说道:“我知道,高将军可能看不起我,我是云州人,从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投降了契丹,当了贰臣,我自己本人对高将军效命的晋国没有丝毫忠心。


    因为是石敬瑭放弃了燕云十六州,让十六州的百姓深受苦难,我们怎么可能对他建立的晋国效忠?我上表臣服,也不过是因为那个时候我遭到契丹和刘知远的两面夹击,想要暂时缓解压力罢了。”


    “许将军的事情,本将军也了解一些,却没想到如此曲折,驱逐鞑虏,复我汉家,许将军将这八个字作为云朔军的口号,我相信许将军的志向,说实话,如今我们高家,已经如丧家之犬,许将军愿意收留,高某虽然年迈,却还是能领兵征战沙场的。”


    高行周微微一笑说道。


    “那太好了,高老将军加入,我们如虎添翼,他日定可攻入临潢府,让契丹人也尝尝被人打到首府的滋味。”


    许松大喜,高行周乃是当世名将,高怀德更是后世大宋开国将领,有两人加入,云朔军的实力绝对上升一个大台阶。


    “不知道后续大帅是何打算?”


    高行周又是问道。


    许松有些皱眉,而后开口说道:“如今刚刚经历契丹南侵,中原涂炭,百姓罹难,所以接下来我的想法是,以稳为主。北边我已经命令二师北上,防备契丹,至于南边和西边,我也已经命令部队尽量克制,只要刘知远和府州折家不主动挑衅,短时间内我不会再发动战争。


    不过折家还好,刘知远这边只怕就要费些事,刘知远此人野心勃勃,如今南方原本晋国下辖各镇基本都已经归附于他,他必然是要在近期称帝的,到时候若是不能达成共识,只怕还要有一场大战。”


    原本的历史上,明年4月份刘知远才会称帝,如今因为许松的插手,早了几个月,但是刘知远的野心不会变,如今靖安司传来消息,在攻占汴梁之后,郭威、史弘肇等人就已经开始劝进了。


    如今汴梁城那边正在上演三辞三让的戏码,只是因为许松的威胁,刘知远才犹豫至今。


    接下来,许松回到幽州,住进赵延寿的燕王府,泒河之战,赵延寿虽然反了契丹,却并未正式归附许松,而是率领残部两万兵马退到了太行山边缘的承天军一代,盘踞于此,许松暂时还没有派人去与他接触。


    接下来半个月,许松与丁友生,以及各司主事进行了详细的商议,确定了下辖各州的刺史、按察使和指挥使的人选。


    期间也有人提出要不要设立节度使,但是被许松直接否决,唐朝亡于藩镇割据,源头便是节度使制度,一方节度使掌握辖区所有的军政大权,极其容易滋生野心,造成割据。


    所以许松建立的云朔军,从一开始便摒弃了这种制度,而是参照后世大明,刺史仍然沿用,但是却只负责民政,增加按察使,比刺史低一个官阶,但是具备极大的自主性,负责所辖州的刑律之事。


    按察使下设监察司、审判司和巡检司,指挥使便是一州地方戍卫军的统领,掌握军权,许松给各州定下的戍卫军定额为一个营,如云州、幽州这样的大州则是一个团的兵力,负责镇守地方,剿除匪患等等。


    各州官员确定之后,下一步便是军队,如今云朔军原本的军队四万余人,这一次大战,俘虏燕军,救回的晋军降卒加起来将近十万,加上之前幽州投降地,有十五万人左右。


    经过筛选,留下了将近六万人,编成四个师,自此云朔军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个师的规模,其中骑兵师一个,步兵师九个。其余的都遣散回乡,或者是编入各州的戍卫部队,亦或者是加入巡检司,成为各地巡检司的捕快。


    经过和高行周、丁友生等人的商议,许松基本确定了以后的军制,分为野战军,戍卫军和巡检司。


    许松担任大都督府天下兵马大都督,大都督府之下设立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等三大部门,负责保障前线兵马作战,主官与各军团长平级。


    野战军方面,以目前云朔军的兵力,设置两个军团,每个军团三万六千人,分成三个师,每个师一万两千人,分成三个团,团及以下的兵员不变,但对兵员结构进行了整编,除了骑兵师之外,其他各师都只保留了师属骑兵营。每个师除了三个常规野战团外,还配置一个师属炮营和师属骑兵营。


    师级及以上设置参谋部,师级配置参谋长一名,仅次于师帅,可以对军事指挥作战提出建议,但是不能干涉师帅指挥,参谋和政工人员各1-3名,军团配置参谋长一名,参谋3-5名。


    最终由许从斌担任第一军团的军团长,第二军团长由康敬习担任,第三军团长由高行周担任,各军团没有常设军队,只是需要进行大兵团作战的时候,军团长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可以按照大都督府的命令,调兵征战,各级参谋长和参谋由总参商议后任命。


    以原来的亲卫营为基层军官,建立警卫师,负责许松以及各级将领的保卫工作,各级将领除了自己的亲卫之外,还会各配备一个班的警卫人员,由警卫师直接派遣,只负责相关将领的安全保卫工作。


    此战之中立下大功的潘美、赵元朗等将领,以及从晋军降军营擢选出的李筠、李济勋,还有冲击契丹中军大营侥幸未死的符彦卿、武行德等人,愿意归附云朔军的,都按照各自的情况能力,给予了官职。


    至于那些不愿意归附的,如冯道等原晋国官员,或者是许松不愿意接纳的,都被送到了黄河以南,让他们重新回到汴梁,投靠刘知远去了。


    也正好刘知远那边准备称帝,需要这些人,便顺势接纳了他们。


    第一军团驻守东线,防备契丹和魏博方面的敌军,第二军团驻守西线,防备草原和太原、府州方向。第三军团作为机动力量,驻扎幽州,防备契丹和刘知远。


    同时命令第一军团出兵,攻打平州和榆关,此时的耶律阮刚刚逃回草原没多久,耶律德光的突然驾崩,让辽国政局陷入短暂的混乱,根本没有精力去理会榆关之事,被第一军团轻易拿下,自此从石敬瑭与契丹定下契约,耶律德光彻底掌控燕云十六州窥视中原十余年的局势彻底改变,汉家重新拿回燕云之地的掌控权,阻断了草原轻易就能饮马黄河的巨大优势。


    整军方案既然定了,但是具体执行,还需要不短的时间,许松也并不着急,契丹人刚刚败退,而且耶律德光一死,草原上耶律阮、耶律李胡必然是一番龙争虎斗,原本历史上耶律阮在回军途中便称帝了。


    只是这一次因为大败,才没有这么做,但是草原上还有一个得到皇太后述律平支持的耶律李胡,两人各有优势,争斗一番是免不了的,不过应该不会发生太大的乱子。


    述律平不是一个寻常的老太太,当年就是她的支持,才让势弱的耶律德光取代太子,登上汗位,她不会看着契丹内乱,而且还有个重要人物,耶律屋质,这可是一位能人,他也不会看着契丹内乱。


    完成各州官员和整军方案,已经是大战结束一个月后了,许松也终于可以稍微歇息,不过这个时候,刘知远的使者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