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极限拉扯

作品:《边关悍卒:从校尉到开国太祖

    汴梁那边,在郭威、史弘肇等人的策划下,刘知远已经两次推辞登基称帝的劝进,还有一次,他便要答应,登基称帝了。这个时候必须要摸清许松的态度,否则,他一旦登基,许松若是不满,很可能会发生大战。


    许松在燕王府秘密接见了使者,使者也算是许松的一位熟人。刘知远称帝的事情虽然已经天下皆知,但是有些事情还是不能公开去说。


    “下官太原郡王麾下河东节度判官苏逢吉见过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云国公。”


    如今的节度判官,后汉建立后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苏逢吉拱手行礼说道。


    “原来是苏大人亲自来了,苏大人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啊,免礼吧,不知道苏大人来此,有何事?”


    许松起身,大笑着说道。


    许松这是故意装傻,他当然知道苏逢吉的目的,就是让他上表,劝进。


    如今满朝文武,包括原本晋国所属的各藩镇,都已经上表劝进,唯有许松这边,坐拥燕云十六州,而且击败了契丹十几万大军,实力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他不表态,刘知远也不敢轻易称帝。


    “云国公,苏某来此,想来国公应该清楚,太原郡王战功卓著,收复了汴梁,如今大晋皇室已经没有血脉存世,国不可一日无君,当今之世只有太原郡王德高望重,有资格登基大宝,不知道云国公是何态度?”


    苏逢吉面色严肃的说道。


    许松心中对这位苏逢吉的胆色有些佩服,这些话虽然是事实,许松的实力强大,但是威望不足,根基太浅,远远无法和战功卓著,经营多年的刘知远相比。


    但是这里是幽州,是许松的地盘,他这么说话,若是遇到个暴躁的家伙,只怕是要丢掉性命的。


    “我的态度?他刘知远称不称帝,与我而言无所谓,当然我也实话实说,他想登基,得有诚意。”


    许松也不跟他拐弯抹角,直接开口道。


    见许松开门见山,苏逢吉也是直截了当说道:“我王给国公的条件是,我王登基后,敕封大人为燕王,听调不听宣。”


    苏逢吉说道。


    “一个燕王的虚名,苏大人,太原郡王这可就没有诚意了。”


    许松呵呵一笑,的确,不管刘知远封不封,他如今占据燕云十六州,还有邢州、博州和德州以北,太行山以东十余州之地,军力强大,权势比之亲王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国公有何要求?”


    苏逢吉显然也知道,单单是燕王的虚名,满足不了这位手握重兵的枢密副使。


    “我也不会狮子大开口,除了方才的条件外,就把太原及以北的州县交给我,如何?”


    许松的话让苏逢吉脸色一变。


    苏逢吉大声说道:“这不可能,国公,你这个要求过分了,若是把太原给你,那黄河以北岂不是都落入你的囊中,只要你想,随时可以南下,饮马黄河,那跟直接把黄河以北都给你又有何区别?”


    “漫天起价,坐地还钱啊,你可以派人回去和刘知远商量一下,说不定他就同意了呢?”


    许松笑了笑,直接下了逐客令。


    他并不在意刘知远称帝,因为他知道,刘知远即便称帝,以他的能耐,还有残暴的性格,也不可能真正统一天下,凝聚人心,反而会让中原更加混乱。


    但是若是能够拖延时间,对云朔军还是有利的,如今军制改革和各州推行均田策、摊丁入亩和商税改革等等新政都刚刚起步,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环境。


    若是让刘知远称帝,他可能很快稳定朝政,趁着云朔军还未完成改革和整军,出兵北伐,虽然许松也不怕他,但是大战一旦开始,势必造成幽州不稳定,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百姓已经多年战乱,好不容易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许松自然要尽量避免战争。


    苏逢吉无奈,只能派人回去请示刘知远,太原乃是刘知远的发家之地,也是他的老巢,他怎么可能让给许松,许松提这个要求,就是要拖延时间罢了,再需一两月的时间,幽州就能彻底稳定下来。


    刘知远自然不会答应,许松又要魏州,魏州乃是扼守河朔的重镇,若是交给了许松,云朔军只要攻克相州,刘知远便无险可守,可以说随时可以威胁汴梁和洛阳。


    刘知远很显然是要把都城定在汴梁或是洛阳的,其他城市都不行,若是交出魏州,那都城时刻在别人大军的兵锋之下,刘知远必然要寝食难安。


    双方一来一回,讨价还价,拖拖拉拉一个多月,刘知远的耐心也被耗尽,最终,刘知远答应给许松各类工匠一万名,钱财和各类珠宝五十万贯,敕封亲王爵位,而许松则是上表劝进。


    “国公爷,既然达成协议,那下官便回汴梁了,待大人劝进表到了,那些钱财和工匠也会送到博州和洺州,王爷登基称帝,便会下诏,敕封大人为燕王。”


    苏逢吉这段时间也是被许松折腾得欲仙欲死,眼见谈妥了,恨不得赶快离开幽州。


    “等等,苏大人,本帅的封号燕王不妥,换一个吧。”


    许松笑着说道,看着苏逢吉的目光极为亲热,毕竟,人家给送了五十万贯钱财,还有各类工匠一万名,钱财也就算了,这次击败契丹缴获丰富,但是工匠可不是钱财能买来的,这可都是许松亟需的啊。


    “那大人想要什么封号?”


    苏逢吉倒是没有着急,一个封号而已,无所谓了。


    “我的王号,就定为明王。”


    许松说道。


    “明王?历朝历代,好像还未有明王封号啊。”


    苏逢吉微微皱眉说道,也有些疑惑,明王,这么个奇怪的王号,这位大帅要干什么。


    后世的历史上,在明年(947年),耶律阮登基后,敕封耶律安端执掌东丹国,封号明王,后世的韩山童父子,明朝时的石全州,还有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儿子洪天明也号称明王。


    不过如今泒河之战,让耶律阮虽然有了称帝的机会,但是如今辽国新败,政局动荡,只怕也不会有敕封耶律安端为明王的事情了,所以历史上还未有人敕封明王。


    而许松之所以要这个王号,乃是因为前世的他,对那位开局一个碗,最终却能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登上帝位的太祖极为敬佩,后世的明朝虽然自朱瞻基之后,几乎没有一个正常的皇帝,但是毫无疑问,历朝历代,最有气节的,也是明朝。


    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哪怕是皇帝被俘虏了,都毫不低头,老子再立一个皇帝就是了,国破家亡之际,都从未想过投降,人家直接把自己挂歪脖子树上。


    “没有?就创造一个,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许松不在意的说道。


    “明白,国公爷,下官告辞了。”


    苏逢吉一想也是,封什么王,那还不是刘知远一道圣旨的事情吗。


    “大哥,那个苏大人走了?”


    苏逢吉离开以后,房筠筠带着秋月来到前厅,看到许松一人在喝茶,笑着问道。


    苏逢吉这几日每日来王府,这并不是秘密,只是他们谈的内容,除了一些高层之外,下边的人都不知道罢了。


    “嗯,走了,总算是谈妥了,如今已到七月,我们占领的各州也基本整合完毕,就算刘知远再搞什么幺蛾子,我也可以灵活应对了,不至于陷入被动了。”


    许松看到房筠筠过来,微微一笑说道,不过并未告诉她与刘知远的协议内容。


    微微一顿,许松又是有些歉意的说道:“这些日子,政务繁忙,也没有时间陪你,妹子,是哥哥对不住了。”


    “大哥是干大事的人,再说了,我这几日在幽州跟秋月一起游览了不少古迹,也不算无聊。”


    房筠筠并不在意的说道。


    公元946年7月20日。


    许松的劝进表送到汴梁,刘知远终于答应,定于8月底登基称帝。


    可见刘知远早有准备,否则正常登基的话,怎么也得准备个半年时间以上才是。


    同时,刘知远答应的一万工匠和五十万贯的钱财也送到,一部分识文断字,技艺精湛的工匠被送到了云州的研究院,其他技术精湛,但是对于研究并无造诣的被许松送到了紫金山,加入各大工坊,让工坊的技术和产能都大大增加。


    “走,我带你去幽州研究院看看。”


    这一日,许松找到房筠筠,准备去研究院视察一番。


    占领幽州之后,许松便做出决定,将云州研究院进行拆分,并对工坊进行细致规划,一些民用工坊仍然留在紫金山,军事有关的冶铁、火器等等,还有各种新产品的研究人员,大部分留在云州,一部分搬迁到了幽州,建立研究院第二分院。


    以后幽州必然会成为云朔军的军政中心,这些关键性的技术和工具、匠人,自然是要搬到这里的,云州、朔州那边虽然距离矿山很近,但是毕竟偏远,安全无法保障。


    不过像火药这些东西,自然不能放在幽州城里面,所以许松决定在幽州以南,后世天津滨海的位置,建了一座新城,还开辟了一条大路,直通幽州和渤海湾。


    他还下令在渤海湾后世天津港的位置,建立海港,既然已经打通通往大海的路,许松自然不会放弃海贸这个摇钱树,还有就是海军,也已经开始筹备。


    还有第三个好处,便是盐。


    之前云朔军辖区的食盐主要靠朔州和河中府的盐池食盐,自身食盐的产量极其有限,打通渤海湾的大好处便是可以晒制海盐,解除了外界对云朔军食盐的限制。


    “研究院?就是你说的研究火器、火药的地方?”


    房筠筠一听许松要陪她出去,顿时高兴不已。


    “对,不过这一次不是去看火器研究,而是另一种叫做水泥的东西,之前我们已经在军都山用过,非常实用,如今有了突破改进,下一步就要大量投产,到时候我们所辖的各州,不管是交通,还是城防都会大大提升。”


    许松笑着说道。水泥他早就弄了出来,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不过之前的水泥硬度不够,如今经过工匠的改良,水泥的硬度,持久度都得到了大大增强。


    许松已经下令建立水泥厂,准备修建水泥路,第一步便是要将各州之间的官道全部修成水泥路,到时候交通便利,无论是大军出征,还是传递消息,都将大大缩短时间。


    许松现在身份不同,出行也变得麻烦,牛大山率领亲卫营两千余人随行护送,许松和房筠筠骑着马,浩浩荡荡往天津城赶去,没错,新建的城池许松直接取名天津。


    研究院集中了大量的各类工匠和研究人员,分为格物研究院、化学研究院和数学研究院。


    其中又分了很多实验室,包括火药、火枪、火炮、水泥、玻璃、香水等等,还有专门研究基础理论的研究室,只是理论研究室暂时只有框架和场地,人才还未曾配备。


    虽然幽州已经平定,但是毕竟才一两个月,要恢复元气没有个几年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路上所见,仍然极为荒凉,百姓生活困苦。


    好在许松完成官署和军事上的安排后,就召集建造司和财政司,紧急启动了不少的大工程,招募那些流民做工,让大量的流民有活干,有钱拿,还管吃,这也是幽州和其他遭受战乱的各州在仅仅一两个月内就能迅速稳定下来的原因。


    主要的工程就是修路,许松计划在各州各县,甚至各乡村以后都要开通水泥路,虽然水泥改良还没有正式完成,但是却可以先平整路面,做好路基。


    这可是一项大工程,麾下三十多个州,数百个县,乡村暂时还顾不上,但是单单是这些,就足够各州各县的主官们忙活的了,也同时招募了大量的流民,几乎把境内的流民一扫而空,处处开始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一路上房筠筠兴奋不已,她本身就是个好动的女孩儿,要不然当初也不会积极参与巡检司巡检之事,也因此认识了许松,进入了许松的目光。


    也不会被许智看中,有意撮合她和许松,让他们的关系有了很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