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豪气

作品:《边关悍卒:从校尉到开国太祖

    这段时间许松领兵打仗,也没时间陪她,好不容易战事暂歇,许松终于抽出空陪她了,她自然是高兴了。


    房筠筠骑在马上,跟着许松,好奇地朝着四周打量,还一边和许松说着话。


    许松拥有后世的记忆,所以对于女子并无所谓“不得干政”的想法,所以他也乐意挑些不重要的事情跟她说,并且时不时的还会说一些闲话。


    许松的眼界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要宽,不管是自然、历史、地理等等方面,都知道许多趣闻,随便说出来一点,就让房筠筠听得是津津有味。


    她以前和许松聊天,也知道许松博学,还很会作诗词,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许松会懂得这么多,不管她提出什么事情,许松总是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就连她说一些有关经商的事情,许松也照样能递得上话,这令房筠筠非常惊讶。


    这让房筠筠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明眸看着许松,充满了崇拜和爱慕,让许松好好地秀了一把虚荣心。


    后来聊到了天下大势上,许松说道:“如今的乱世,起源于大唐的藩镇制度,人都是有野心的,大唐将军权政权集中于节度使一人,这就给了他们拥兵自重的机会,时间久了,无论是谁,都会生出野心。


    自安史之乱以来,大唐朝廷威望大降,实力更是损伤过半,对藩镇的掌控自然是日渐衰落,久而久之,变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之后的上百年时间,藩镇成为天下常态,唐朝朝廷就是想要削藩,也已经有心无力,最终只能和东汉末年一样,藩镇割据,诸侯混战。


    可是这些诸侯都是军阀,他们心里只有权势,从未考虑过天下百姓的疾苦,反而是苛捐重税从未间断。历朝历代,无论兴亡,百姓,永远是受害者。”


    说着,许松看向西方,仿佛看到了曾经盛世大唐,长安风华,双目微微有些迷茫,口中呢喃,说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倒不是他有意要抄袭张养浩的这首元曲,而是这一路看到百姓困苦,民生凋敝,有感而发。即便他制定了一系列恢复民生的政策,正在推行,也不是短短两个月时间就能见效的。


    “大哥,你这是词吗?虽然没见过这种文体,但是感觉很新颖,而且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哥心怀百姓,让人敬佩。”


    房筠筠和身边的秋月丫鬟,都是双眼冒着星星,看着许松,还有周围的亲卫,也都是佩服不已,自家大帅不只是打仗厉害,发明了那么多的神兵利器,就连作诗作词都那么厉害。


    “大帅的文采,总是让末将等佩服不已,更重要的是大帅时刻想着百姓,关心民生疾苦,这是那些军阀藩镇永远也不能比得上的。”


    张岚和成水中也跟着来了,一边成水中还拿出纸笔,快速把这首曲子写了下来。


    这两位是许松占据幽州之后,从民间发掘的青年才俊,许松见他们一腔热血,而且虽然身在幽州,但是却从未向契丹人卑躬屈膝,反而是多次暗中谋划,想要给晋国提供情报,帮助晋国收复幽州。


    只可惜,晋国朝廷腐败无能,一次次让他们失望,万幸许松从云朔崛起,数次击败辽军,拿下燕云之地,让他们极为仰慕,便来投靠。


    经过一番考察,又让靖安司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许松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非常佩服,既有风骨,又有能力的年轻人,许松自然不会放过,便让他们现在他身边,当秘书,以后再外放为官。


    “这种文体算是一种曲,不能说是诗,也不是词。”


    许松没有多做解释,如今这个时空,张养浩并非元朝人,也说过兴亡之论,不过并未形成这首元曲。


    许松自己对元曲了解的也并不多,只是张养浩这首曲子太有名,一时间就想了起来。


    “大哥改革农税,废除了人头税,改以田亩征税,还废除了其他的各类苛捐杂税,这是真心为百姓着想的,相信治下的百姓对大哥一定是感恩戴德,大哥也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摆脱兴亡皆苦的命运。”


    房筠筠看着许松说道。


    “你倒是对我有信心,不过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妹子,你要知道,大哥现在做的事情,那就是在和天下所有的藩镇、士绅为敌,现在燕云十六州等地虽然表面平静,但是暗地里,只怕不知道有多少人盼着我死,或者和南边的刘知远,或者和北边的大辽等等,暗地里勾结,想着法地削弱云朔军。”


    许松微微苦笑着,但是随后他的声音充满了豪气,穿透了冰冷的空气,传出了很远,直冲向了天际,震得附近一些树枝上的枯叶都悉悉索索地落了下来:“但是他们不明白,我云朔军依靠的,从来都不是天下的士大夫,也不是我们的那些神兵利器,而是百姓,百姓才是这天下真正的主宰,他们的人数最多,无所不在。


    虽然很多时候,百姓都是愚昧的,盲从的,很容易被欺骗,但是一旦有人将他们唤醒,他们所能爆发出的力量,足以让这天下任何一个势力瞬间灰飞烟灭,而我,现在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我不敢说我一定会成功,因为上阵杀敌刀枪无眼,有可能将来我会死在一个无名小卒的手里,但我许某来此世上走上这么一遭,不求建功立业,但求问心无愧,不枉活这一辈子!我总要为这个时代做点什么,为这些老百姓们做点什么!如此即便有朝一日,我许某不幸亡于阵前,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而且我相信,即便我失败了,以后还会有人继承我的事业,几十年不成,那就百年,千年,总有一天,这天下,将会由百姓主宰,百姓会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不是那些士绅权贵。”


    听着许松豪气冲天的这番话,看着他骑在高头大马上的那高大伟岸的身材,房筠筠不由得有些痴了,半晌都没有再说话,许松的话,让她感到一种震撼,一种莫名的激动,不由得有点心潮澎湃了起来。


    而那些跟着许松的护卫们,也都扭头看着许松,不由得有些热血沸腾了起来,大丈夫生于世间,总要做番事业才行。


    而现在有了许松带着他们,他们终于知道,他们这一辈子,可能会因为这个人的存在,而注定不会碌碌无为的平凡下去了,连平日憨厚不爱说话的牛大山,也忽然间跟着许松放声大吼了一声,其余的那些护卫们,一个个纷纷拔出腰刀,跟着放声朝天大吼了起来,听得让人热血澎湃不已。


    这些亲卫营的亲卫,都是许松亲自擢选,没有一个是世家子弟,都是从农家百姓家中选出来的,也因此他们的家里情况大大改善,分了田地,还时不时的有赏赐,所以若是说对许松的忠心,整个云朔军没有哪一支部队能够比得上的。


    房筠筠呆呆地看了许松半晌,许松转头看了她一眼,她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么盯着许松看,有些不好,于是脸色猛然一红,赶忙转头看向其他方向,感到心脏突然间加速跳动了起来,好久都无法平复下来。


    下午,许松一行人到达了天津城,此时这座城池的城墙只是初具雏形,不过里面的研究院已经竣工,并且一部分研究室都已经开始工作,其中建筑研究室已经开始研究,新式水泥便是最近完成的。


    之所以要在这里建一座城池,是因为这边距离平州比较近,此时平州城往东,渝关之外,就是营州,依然被契丹人占领,现在可不是后世的大明,有山海关阻隔,此时的榆关防御与后世的山海关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若是没有城池保护,契丹人的骑兵很容易就能攻到这里。


    建筑研究室的院子里,两座巨大的圆窑冒着黑烟,隔着十几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十几个窑工正在忙碌。


    旁边还有几个拿着小本本,手中各有一支碳笔的男子,正在记录各种实验数据,改善水泥性能。


    “大帅,您看,这是最新的水泥实验的记录。”


    建造研究室的主事王晓岳拿着一个实验记录本过来,交给许松。


    王晓岳原本是玻璃坊的主事,不过如今随着规模的扩大,许松将一些建材制造和玻璃制造等相近的业务进行了整合,组建了这个建筑研究室,下分玻璃、水泥等等分室,仍由王晓岳担任主事。


    许松接过来实验报告看了一眼数据,石灰石和粘土的比例,石膏的比例,还有进料出料的时间,都有详细的记载。


    最为关键的温度和硬化时间,数据一栏,却是空白的。


    温度这一块暂时还没有太好的控制办法,只能靠师傅们的经验,不过一般也没有啥问题,只要不是冬天最冷的那几个月,一般水泥都不会有问题。


    许松现在最想知道的是硬化时间:“硬化时间检测了吗?”


    王晓岳指向了不远处的地面,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一小片水泥墩铺在泥土上:“水泥刚研制出来就去通知大帅了,正在试验,具体时间,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


    “目前可能实现量产?”


    许松又是问道。


    “回禀大帅,量产完全没问题,水泥的制造并无太高的技术含量,用料也都极为简单,无非是材料配比的问题,这些都已经解决了,只要有足够的窑,产量要多少,都能保证。”


    王晓岳点点头汇报道。


    “嗯,那就好,所有工匠和研究人员,按照级别,双倍奖赏,此事你来办,我来批条子。”许松点点头,看向王晓岳笑着说道。


    “多谢大帅。”


    王晓岳大喜。


    “既然已经能够量产,成水中,等回去就通知花姐,成立大明建筑工业集团,在蔚州飞狐陉附近、定州,各建造一座水泥厂,紫金山的水泥厂规模扩大,本帅要求的是,五年之内,要制造足够铺设辖区所有州城道路,云州,檀州和平州州城改造的水泥。”


    随后许松又看向成水中吩咐道。


    “是,大帅。”


    成水中点头,而后记下了这件事。


    现在天津研究院这边只有部分民用的研究搬过来,军用的需要等城池建造好以后才行,而且许松打算把天津城城墙全部建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所以军事的研究仍然是在云州那边,第二军团驻扎在雁门关附近,也肩负着保护紫金山的重任。


    “走,去港口看看。”


    在研究院各处走了一圈,许松又带着房筠筠去了天津港。


    此时港口也是刚刚开始建设,初具雏形,许松陪着房筠筠在海边玩了一天,便去了船厂,想要组建强大的海军,战船是必须的。


    同样的,船厂的建造也是已经开始,因为这里原本就是一座旧船厂,原主人不知道是躲避战乱南迁了,还是死在了战乱之中,这两年都没有开工了,工匠也都跑了。


    在决定造船的时候,便直接在这座旧船厂基础上开工,当然原本的船坞基本都是生产商船的,需要重新建造,许松他们来的时候,已经建造了一座船坞。


    这座船坞能够建造“海鹘”战船,这是唐朝时期,在“五牙”战船的基础上改进后,形成的一种性能优越的战船,这种船是八百料船,长八丈三尺,阔二丈,用桨四十二支,可以乘载士兵两百人,行动便捷,江河湖海都可以航行,当然在海上的话,也只能在近海航行。


    当然,具体建造的时候,还需要再进行改进,因为许松所需要的战船上面还要装备大炮。


    “大帅,船厂的建造没有什么问题,一切都在有序进行,现在最难的是造船师傅,咱们北方历来水少,对于船舶的需求较少,所以造船的工匠也少,人手不足,目前根本无法建造战船。”


    船厂的负责人,建造司副管事龙惊天说道。


    这位龙惊天出身少年营,曾经非常相信神学,他今年已经18岁了,对于各类工具设备制造极为感兴趣,许松便把他派到了船厂这边,暂时担任副管事,正管事则是由庆祥兼领,但是他那边事务繁多,也知道这是许松有意培养龙惊天,所以基本不过来,都是由龙惊天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年营的少年们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教育后,年龄合适的也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云朔军的各个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