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封王改制

作品:《边关悍卒:从校尉到开国太祖

    几乎在新占领的所有州府走了一遍,许松才是带着房筠筠回到了幽州,此时已经是9月初了,南方的消息也陆续传来。


    公元946年8月29日。


    刘知远在洛阳昭告天下,登基称帝,定都洛阳。


    建立国号称大汉,当年年号仍沿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自次年起,年号改为乾佑。


    随后,刘知远大封天下,封长子刘承训为太子。


    许松被敕封为亲王爵位,是大汉第一位异姓亲王,王号“明”。


    并且允许许松听调不听宣,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圣旨传到幽州的时候,许松还未回转,传旨的太监在幽州等了他几天,许松才是姗姗来迟,接了圣旨。


    当然,接旨的时候,许松并未跪拜,也未有任何称臣的举动,传旨的太监也应该是刘知远的心腹,知道眼前这位明王的地位,所以并未因此生出什么变故。


    随后,剩余钱财、工匠等等陆续送到沧州,为了海军大计,许松特意传信给苏逢吉,让他搜罗一些船匠送来,苏逢吉倒还是有些讲究,送了两百名船匠,都被许松安排在了蓟州船厂。


    原本的历史上,刘知远定的都城是汴梁,不过如今云朔军,现在要称为明军,占据洺州博州一线,在淦口陉也有大军驻扎,直接威胁黄河南岸的汴梁,所以只能选择洛阳为都城了。


    刘知远倒想北伐,灭掉明军,但是却也知道,明军的战斗力恐怖,连契丹人都被打得落荒而逃,损失惨重,皇帝都死了,以他的大军的战力,想要击败明军,除非能发展出足够的火器。


    是的,明军和契丹人的数十次大战,都是靠着火器取胜,这让天下各方势力都意识到火器的威力恐怖。


    这些军阀都不是傻子,自然会全力发展火器,不过和契丹人一样,虽然制造出了火药,但是火药的威力却是感人,也造不出明军的火枪和火炮,代际差了不是一两代。


    而且刘知远也并非没有后顾之忧,刚刚登上帝位,还未稳固,而且南方的吴越、楚国、南平、南唐、南汉和后蜀依然存在,难保不会在他北伐的时候出兵。


    当然最大的原因是,他的身体出了问题,使他不得不加紧时间登基,种种掣肘,让他无暇北顾。


    封王,对许松来说不过是改个称号,由云朔军改为明军,但是其他的一切都未变,许松仍然按照以前的节奏,军事上加强训练,督促兵工厂扩大产能,尽快将三个军团,九个师的装备完成换装。


    民事上,推进均田策、摊丁入亩、四监改革和商税改革的进行,免不了有些利令智昏的家伙对抗改革,在各州之中几乎都有,但是明军不是以往的传统军队,你敢抗法,我就敢抓人杀人。


    从8月初开始,一直到10月底,整整三个月,明军所属各州,有三十多家地方豪强覆灭,诛杀造反贼子百余人,剩余的罪不至死,都被扔到了建造司和水泥厂,为许松修路工程添砖加瓦。


    这几个月天下难得宁静,明军在进行改革,在内部搅得天翻地覆,汉军刘知远忙着稳固帝位,拉拢藩镇,南方的几个小国更没有胆量挑衅北方的两头巨虎。


    10月15日,许松召集麾下文武,在幽州燕王府太和殿召开了一次大朝会,目的就是要对明军下辖官制进行一次梳理完善。


    太和殿的名字是许松取的,和王号明王一样,取自后世那最后一个汉家皇朝。


    “如今我们的地盘已经不小了,官员众多,以往粗设的几个部门,职责混乱,需要再行改制,友生,你来跟大家讲一讲吧。”


    改制的事情,许松在占领幽州后,就跟丁友生有过交代,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今方案定下来,由丁友生公布。


    “是,王爷。”


    丁友生起身,先是对许松躬身行礼,而后开始解释如今的改制方案。


    首先是民政这边,建立内阁制度,仿效后世的明朝,设置五位大学士,分别是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大学士,内阁的主要作用就是为明王分忧,品级按照正二品拟定。


    内阁大学士之下设学士数名或者十数名,按照从三品拟定,负责协助内阁大学士管理内阁日常事务,小的事务,由内阁负责处置,大的事务或内阁不能决断事务上禀明王裁决。


    内阁下属机构以六部制度为基本,也为了考虑南边朝廷的感受,所以略作变通,建立民政部(行使户部职权),由毕士安担任民政部长史,下设各司,根据以往功绩,由长史推荐,明王批示,进行任命。


    商部,由蔡芸花(即花姐)担任长史,执掌商业商人管理等诸事。


    建造部,由庆祥担任长史,执掌建造事宜,行使工部之权。


    组织部,行使吏部之权,由许信担任长史。


    文教部,行使礼部之权,由许义担任长史。


    武装部,行使兵部之权,由许从斌担任长史。


    巡检司,仍有许礼担任指挥使。


    审判司,由康敬习担任指挥使。


    监察司,由许智兼任指挥使。


    靖安司不变,其中巡检司,审判司,监察司与靖安司一起,直接隶属王府。


    大都督府由明王亲自担任大都督,设大都督府指挥同知三人,由三位军团长兼任,下属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等部门。


    如此一来,内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只不过其权力被大幅度削弱,管不了军队、管不了三法司,就只有日常的民政事务。


    至于地方州府的主官,州、县一级仍按照现在的设置,军政法分离管理,在县级以下,村镇设置镇长和村长,由州一级的组织部门考核任命,接受靖安司和监察司的监督。


    “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现在提出来,如果没有问题,本王便宣布内阁大学士的任命,各部官员按照最新的任命,进行履职,军队各部各军如果有调整的,由大都督府推荐,名单报本王审定后履职。”


    等丁友生讲完,一众文武还有些懵,这改动有些大啊,不过听到许松的话,一个个又是打起精神来。


    这个方案摆明了是许松要给各级官员大量放权,但是却又设置了多种监督制度,内阁基本就相当于宰相了。


    想到这里,众官员都是有些期待,五位内阁大学士不说,就是各部主官,也在旧朝的基础上,增加到了九个,这一下各部主官可就多了好几位,以后他们的升迁机会也更多了。


    众多官员没有人提起如此设置,明摆是另立了一个小朝廷,洛阳那边会不会有意见。因为他们都明白,如今的明军,虽然地盘没有后汉的大,但是真的打起来,谁胜谁负还真说不准。


    确定了基本的官制和军制,许松又宣布了勋爵制度,爵位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级设定,每级又有三等,一等最高,三等最低,分为十五等爵位。还有武官官阶,仍沿用唐朝时的制度,不过结合后世明朝的官制进行了微调。


    经过调整,许松宣布了内阁、各部主官、大都督府、整编后的两大军团的任命。


    内阁大学士中,武英殿大学士房永胜,华盖殿大学士丁友生,文华殿大学士毕士安,东阁大学士康敬习,文渊阁大学士许从斌,内阁大学士官居正二品。


    这一次许松并未封爵,天下战乱,明军不过是占据一隅之地,以后的大战还多着呢,现在封了爵,未必是好事。


    另一个方面,也是作为一层遮羞布,暂时缓和与大汉朝廷的关系,他作为大汉的亲王,开府仪同三司,拥有高度自治权,麾下任命一些官员,还能说得过去,若是封爵,无疑就是另立朝廷,直接扯旗造反了。


    完成官制、勋爵等制度的改革,已经是年底,进入12月了,天气变得寒冷,但是明军所属各州,却是一片欣欣向荣。


    在这期间,许松又组织建立了明王府直属的两支禁卫军,分别是左神策军和右神策军,按师级编制加强定编,每个师定额一万八千人,其中三千骑兵,一万两千步兵,两千炮兵。


    完成这些后,许松对野战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的部分兵马布防又进行了秘密调整,原本驻扎在黄河一线的第一军团第二师刘清所部秘密开进朔州,与第二军团第一师也就是王清的骑兵师一起防守朔州一带。


    朔州三面环山,地势险要,而且其中的军事研究和火器铸造厂等,都已经陆续搬迁,按说以第二军团第一师驻扎即可,没有必要放两个师的兵力,但是许松还是坚持如此,让一些知情将领都怀疑,他是不是要攻打太原了。


    他当然是要攻打太原,却不是现在打,而是等待一个时机,因为刘知远,命不久矣。


    当然,即便是刘知远驾崩,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有机会南下,他是想等郭威起兵。


    作为大汉的明王,以平叛的名义南下,才更加名正言顺。


    如今他的地盘虽然不小,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纵深,面对契丹大军,劣势很明显,若是能够攻下太原,便可以让形势稍有改变。


    临近年底,许松封王以后,第一次年度大朝会于后汉天福十二年,12月23日,也就是小年这一天在明王府太和殿召开。


    这一次的大朝会,文武五品及以上官员全部到场,包括新任命的各州刺史、指挥使和按察使,近百人济济一堂,好在赵延寿把太和殿修得虽然算不上富丽堂皇,但是却足够大,百人在其中议事,虽然因为许松特别安排了桌椅,导致有些拥挤,但也足见这里宽敞了。


    “好了,今日这大会,第一件事,便是赵延寿,该如何处置?”


    因为还未正式登基,所以所谓的朝会比较随便,许松进入大殿,还未坐下,便是开口问道。


    泒河一战,契丹人大败亏输,赵延寿也是率领几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井陉附近的太行山区,为了防备明军,他不得不率军进山。


    这段时间许松忙着梳理政务,改革土地和军事,也没时间理会,只是命令附近的大军加强防范,把赵延寿堵在了山里。


    夏天的时候还好,加上他们自己携带的粮草,山里也有野味可打,赵延寿的大军还能吃顿饱饭,但是如今入冬,他们的粮草几乎耗尽,打猎也没有什么收获,如今已是山穷水尽,迫不得已派使者出来,表示投降。


    许松说着,目光却是看向赵匡林,他和赵延寿的关系,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是否接受赵延寿投降,许松也得顾及他的感受:“赵将军,你以为呢?”


    赵匡林起身说道:“臣自小身受义父大恩,义父虽然大节有亏,但是泒河之战,他也曾率领燕军营反戈一击,造成辽军混乱,为我军攻破辽营立下汗马功劳,若是可以,臣请大王饶恕义父,给他一个闲职,颐养天年。”


    许松点点头,而后看向丁友生问道:“内阁这边是什么意见?”


    “回大王,内阁已经商议,建议接受赵延寿的投降,不过鉴于赵延寿投降契丹多年,且非是主动归附,只可给予其闲职,不可重用。”


    丁友生起身说道。


    “嗯,便按照内阁意见,让其担任民政部福利司主事吧,至于他的儿子赵匡赞,让他修书一封,让赵匡赞来幽州,第一军团第三师的参谋长,本王给他留着。”


    许松点点头,而后说道:“若是赵匡赞不愿意,也不必勉强,随他去吧,只是他日我大军南下,便不要怪我明军不留情面了。”


    “是。”


    丁友生坐回座位。


    “如今已经是年底,各部的工作基本行业都在收尾了,那就都说说,各自主要的工作和来年的计划吧。”


    许松又是看向各部长史,这些都是提前和各部通过气的,所以许松说完,毕士安便首先站了起来。


    只听毕士安说道:“回大王,得益于大王推行的均田策和摊丁入亩,不计新占领的幽州等地,今年农税收入比去年增加两成左右,预计明年农税收入将会更高,如果不发生大战,产粮基本能够满足百姓和军中所需,商税收入增加三成,加上战争缴获、抄家罪臣所得,盈余银钱逾两百万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