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红布包里的信
作品:《天山邮驿》 教室门口的风很冷,但热依娜没有动。
她只是站在那里,像一片从远方飘来的云,静静看着自己的女儿捧着那个红布包裹的作业本,那本被她亲手撕碎、又被哈斯木一一页页捡回、拼好的旧本子。
她的眼眶湿润了,风也仿佛变得轻柔起来。
阿依古丽转头的一瞬间,就认出了她。
那是母亲的脸。
她轻声说:“她回来了。”
教室里一片寂静,仿佛连孩子们的呼吸都轻了。
热依娜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来。
她的脚步并不重,却像敲在每个人心头的鼓。
她径直走到孙女面前,蹲下身,伸手将孩子搂进怀里。
“妈妈回来了。”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哽咽,却无比温柔。
小女孩玛依拉愣了几秒,才轻轻喊出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妈妈。”
那一声“妈妈”,像一滴春雨落在干涸的土地上,让整个教室都活了过来。
掌声缓缓响起,先是几个孩子拍手,接着是几个家长,最后是所有人。
热依娜抬起头,看向阿依古丽,眼中满是愧疚与感激。
她想说点什么,却被阿依古丽轻轻摇头打断了。
“现在不说这些,”阿依古丽温和地说,“现在,她只是你的女儿。”
热依娜点点头,眼角的泪水终于滑落。
陈墨站在教室角落,看着这一幕,心里泛起一阵久违的暖意。
他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背着邮包走进这个村子时的情景,那时的牧民们对他充满警惕和怀疑,如今,他们已经开始信任他、依赖他,甚至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带去更远的地方。
教室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家长们围在阿依古丽身边,继续问着各种问题。
有人问能不能送孩子去县城读书,有人问远程教育的课程怎么申请,还有人问能不能安排一个夜校班,让大人们也学点知识。
阿依古丽一一回应,声音清亮坚定。
“我们可以开一堂‘家校通信课’。”她忽然说道,“让孩子们写信给远方的父母,告诉他们学校的生活,也让他们知道,家人的牵挂,是他们成长的力量。”
教室里一片安静,继而响起掌声。
“信,不只是联系,也是成长。”阿依古丽望向陈墨,“陈叔,能麻烦你帮忙把这些信寄出去吗?”
陈墨点点头,嘴角露出一抹笑意。
“当然。”他说,“我就是干这个的。”
教室外的天色已经暗了,远处的雪山在夕阳下泛着金边。
风吹过,带着草叶的清香和马蹄的回响。
一切都在变。
陈墨站在门口,看着教室里那一张张笑脸,心里忽然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他想,这就是他坚持了二十年的理由。
而就在这时,教室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
是哈斯木。
他没有说话,只是走到陈墨面前,从怀里掏出一张纸,递给他。
“我想给孙女报个数学补习班。”他说。
陈墨接过纸,笑了笑:“明天我就带她去镇上报名。”
哈斯木点点头,转身离去,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陈墨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玛依拉·哈斯木”。
哈斯木的新决定并没有像他那句沉默的话语那样简单收场。
陈墨接过那张纸,指尖轻轻摩挲着“玛依拉·哈斯木”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迹。
他抬头看着哈斯木离去的背影,心中浮现出这个倔强老人曾经的固执:他不让女儿上学,不愿让孙女进教室,甚至连陈墨刚来时都被他冷眼相对。
而如今,这位曾拒绝“现代”的老人,竟亲手写下报名补习班的字条,递到了他面前。
变化,真的来了。
陈墨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把纸叠好,小心翼翼地放进胸前的邮包夹层。
他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报名表,而是一代人观念转变的见证。
他看着教室里孩子们的笑脸,听着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写信的话题,心里涌起一阵暖意。
“信,不只是联系,也是成长。”阿依古丽的那句话在他脑海中回响。
夜幕渐深,教室的灯火一盏接一盏熄灭,家长们陆续牵着孩子回家。
玛依拉牵着热依娜的手,脸上还带着未褪的激动。
她回头望了一眼阿依古丽,又望向陈墨,眼中满是依恋与憧憬。
“陈叔,”阿依古丽走到他身边,轻声道,“玛依拉说她想写封信。”
“写给谁?”陈墨问。
“写给她的爸爸。”
陈墨怔了一下。
玛依拉的父亲,是常年在外打工的牧民,一年到头难得回来几次。
那封信,会像一粒种子,落在远方的土地上。
教室角落的木桌上,一张作业纸被铺开。
玛依拉握着铅笔,认真地一笔一划写下:
“亲爱的爸爸:
我今天学会了写‘桥’字,也学会了写‘未来’。
老师说,我们写信,就是建一座通往彼此心里的桥。
陈叔会把这封信带出去,翻过雪山,走过草原,送到你手上。
我想你了。等你回来,我给你讲学校的数学题。
——玛依拉”
陈墨站在一旁,看着那稚嫩的字迹,眼眶微微发热。
他接过信,轻轻折好,放进邮包最内侧,那是个最安全的位置。
“它会送到的。”他轻声说,像是对玛依拉承诺,也像是对自己许愿。
夜风渐起,远处传来牧羊犬的吠声。
陈墨背着邮包,走下村小的台阶,走向那条横跨小河的旧木桥。
桥下的水哗哗流淌,映出天边最后一抹余晖。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灯火渐熄的教室,再望向远方的雪山与草原。
邮包里,不只是玛依拉的一封信,还有其他孩子们写给远方父母的家书,有哈斯木那张报名表,还有阿依古丽整理的“家校通信课”计划书。
这些,都是希望。
他迈步踏上桥,脚步坚定。
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湿润的草香,也仿佛吹动了邮包里那一封封信,像是在催促它们快些抵达。
就在他走到桥中央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有人追来了。
陈墨停下脚步,转头望去。
夜色中,一个身影骑着马疾驰而来,轮廓渐渐清晰——是哈斯木。
“陈墨!”他远远喊了一声,马蹄声戛然而止。
陈墨站在桥头,看着他翻身下马,喘着气,脸上却带着笑意。
“我……我想给玛依拉报个……英语班。”哈斯木结结巴巴地说。
陈墨笑了:“明天,一起带她去。”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从雪山背后消失。
黑夜将至,但邮包里的信,已经照亮了前方的路。
陈墨转身,继续向前走去。
他的背影,在桥上拉得很长,像是这座桥本身的一部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着村庄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