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二十一章

作品:《重生荒年之山间生活

    次日一早,村里除了腿脚不便的老人、小孩和少许的几个妇人,其余人都跟着男人们一块下山背粮了,算得上是全村出动,这多人一起下山,只需一趟就能将所有粮食搬完。


    早点将粮食背回家,大家才能放心。


    赵氏当然也一块下山了,家里只剩下慧娘和虎子,安全起见,她们今日就会搬去大姨家暂住,也是怕村子里一下子少了这么多人,万一有野物闯进来就麻烦了。


    这两日大家都待在村里,没有外出,慧娘的主要任务就是照看怀着身孕的大嫂和看住青河和虎子,以免俩小孩趁着家里大人不在,到处乱跑。


    自从虎子进山后,肉眼可见变得活泼了许多,当然也变调皮了一些,她难免要多花些精力看着他。


    待到阿爹他们回来后,慧娘身上的担子也卸下了,村子风平浪静,一切安好。


    将山下所有的粮食都背回山后,大家喜悦淡去后,剩下的都是心焦。


    之前没有亲身经历过外面的世道,还有不少人仍抱有幻想,而现在从最亲近的人口中印证后,大家才更切实地感受到乱世荒年下的紧迫感。


    徐老爹也心焦,村里老老少少这么多人,要想在这乱世中偏居一隅,保全族人,现在的粮食还远远不够,看来只有开荒这一条路了。


    又一次在石坝上集合,短短一个月不到,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村里的老人怕是也没想到有生之年他们还能参加这么多次的集会。


    经过一番商议,村里决定在临近村子外围的一处山坡上开荒种红薯。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一旦大规模种上粮食,必然会招致许多动物,进而可能引来野兽。


    但为了生存,没人反对,比起未知的危险,眼下的粮食危机更为紧迫。


    而人们往往对未知的风险通常都抱有一丝侥幸。


    那个地方太靠近村子外围,慧娘还从未去过,听打猎的人说,那处山坡下面有一条小河沟,方便灌溉。


    虽然距离远了些,一来一往要耗费不少时间,但选在外围附近也是为了尽可能保障村子的安全,那是目前最适合开荒的地方。


    距离远了,也就没法及时注意到红薯的生长情况,尽管红薯抗旱耐活,要是碰上病虫害,收成也会受到影响。


    最糟糕的是可能还没到收获的季节就被小动物偷吃了,到时候就是白白辛苦一场。


    这些慧娘能想到,其他人只会比她更清楚,不能下山买粮,更不能坐吃山空,这是眼下最好的解决方法。


    大家各自回家修整,以便明早进山开荒。


    趁着开荒前的空闲,慧娘一家带着装好的粮食,前往冬生家。


    “汪!”


    大黑瞧见是慧娘和虎子,叫了一声以示提醒。


    随后凑近慧娘手上的篮子闻了闻,尾巴又欢快地甩了起来。


    跑到狗窝里叼出一只兔子扔到慧娘脚下,随后乖乖坐在慧娘跟前。


    宋大年和赵氏这还是第一次亲眼瞧见大黑是如何用兔子换韭菜饼的,一时间十分惊奇。


    “阿姐,大黑只吃你做的韭菜饼也!”虎子兴奋地说道。


    慧娘也觉得十分神奇。


    要是别人瞧见了,怕是要好奇她究竟在饼子了放了什么,以至于大黑如此恋恋不忘。


    就算她说这是普通的韭菜饼,怕是也没人信了。


    只听见大黑叫了一声,看来是大黑熟悉的人,冬生放下手中正在修理的锄头,走出山洞。


    慧娘看向眼前比她大几岁的少年,高瘦挺拔,眼神有些锋利,这就是大黑的主人。


    看着山洞外的四人,冬生倒是有些印象,是大山叔他小姨子一家,不知他们来寻他有何事。


    “小兄弟,在下宋大年,今日是特意携家人来感谢你当日的救命之恩,还有解释一下大黑的事情。”


    大黑,它干嘛了?


    冬生撇向大黑,只见它乖乖坐在小女孩跟前,一时间有些诧异,大黑什么时候和她们这么熟了。


    “请进。”


    慧娘跟在阿爹身后一块走进山洞。


    一眼望去,山洞摆放了许多家具和打猎用的工具,东西虽多,但不凌乱,收拾得也很干净,不像有的人家一进去就有一股难闻的气味。


    不知是否只有一人一狗居住的原因,整个山洞显得十分空旷、冷清。


    “谢谢。”慧娘接过陶碗说道。


    抿了一口,有一股淡淡的茶香,有些惊讶地看向冬生,她往山里跑了这么多次,从未看到山里哪里有茶树,也不知道他是在哪个地方摘的。


    “外出打猎时随手摘的野茶,味道不怎么好。”冬生随口说道。


    原来如此,眼下她是没机会了,她还不会打猎,没法去更远的地方。


    “比白水好喝多了。”


    宋大年一口气全喝光了。


    “小兄弟,前几日太匆忙,也没来得及好好道谢,这些粮食算是我们一家小小的心意,还望你能收下。”


    “当时我也只是随手推了一把,粮食就不必了。”


    瞧着面前有些冷淡话少的少年,宋大年本就不擅长打交道,一时更不知说些什么了。


    赵氏接着话说道:“冬生,这粮食不光是感谢你救了我家当家的,也是抵大黑给的那两只兔子。”


    冬生倒是迷惑了,这大黑到底是干了些什么?


    赵氏解释道:“事情是这样的……”


    冬生听完,一时间复杂难言,从小养到大,他都不知道大黑居然喜欢吃韭菜饼,甚至还会用兔子去换饼。


    瞅向安安静静卧在他脚边的大黑,看来几日不在家,这家伙又学会了一项新的技能。


    慧娘将篮子里的饼子拿出来,“这是特意给大黑做的韭菜饼。”


    瞧着大黑一个劲地盯着韭菜饼,冬生沉默片刻说道:“韭菜饼我替大黑收下了,粮食你们拿回去。”


    宋大年和赵氏对望一眼,两人默契地将粮食留下,然后迅速带着慧娘和虎子离去。


    回过头喊道:“冬生,我们先走了,以后有事你就喊叔和婶子,我们就住在山下。”


    冬生提起粮袋追了出去,只瞧见几人的背影。


    “冬生,他们找你干撒来了?”临近山洞的一个大娘大声问道。


    “没事。”说完也不再解释,转身就回到洞内。


    大娘也不生气,她早就习惯冬生话少了。


    大黑立马扒拉着冬生的裤腿。


    “想吃?”


    “汪!”


    他拿起一块韭菜饼扔给大黑。


    见大黑果然喜欢,他也不由地尝了一口。


    味道很好,看来做的人手艺不错,但也不过是正常的韭菜饼,为何大黑偏偏只吃宋家做的,别人给的韭菜饼却不吃。


    大黑吃完了,将爪子搭在冬生的大腿上,尾巴一个劲地甩着。


    “用兔子来换。”


    “汪汪!”


    大黑突然站起来一下子叼走了冬生手里的半块饼子。


    “你倒是不傻!”


    冬生拍了一下狗头,也不管它了,明日开荒的工具还没收拾完毕。


    “冬生这孩子从十岁就开始一个人生活,也是不容易。”赵氏边走边感叹道。


    “我们住得近,往后多多照看他就是。”难怪一路上瞧着他与村里人并不十分亲近,原来从小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性子孤僻些倒也不奇怪了。


    “阿爹,我可以每天去找冬生哥哥玩,这样他就不孤单了。”


    “我看你是想去找大黑玩。”慧娘点了点虎子的额头。


    “嘻嘻。”


    ……


    次日一早,天还只是刚亮,慧娘牵着虎子跟在阿爹阿娘身旁,一块随着大部队一起朝山里出发了。


    走了一个多时辰,大家才到达村子外围附近的那处山坡。


    慧娘第一次来到村子外围,忍不住打量起四周。


    不光慧娘是第一次,除了进山打猎的男人们,许多妇人也是第一次来,一时间也好奇地看向四周。


    对面的树木明显比这边树木更高大密集,更枝繁叶茂,阳光透不过的地方,显得十分静谧,越往里瞧越幽暗,里面像是藏着什么东西似的。


    慧娘打了个寒蝉,连忙转移视线。


    徐大山指着几个地方说道:“那几些铺着干草枯叶的地方,都是村里挖的陷阱,你们往后来的时候注意避开那几个地方,小心别掉进去了。”


    慧娘在心里默默记下了几个陷阱的位置,现在满山绿意,陷阱也十分显眼,等到了秋天,满地都是落叶,那时候才更要小心了。


    徐老爹观察完山坡后说道:“这块山坡都可以开出来种红薯,按照之前大家抽签的顺序,每家按人头分地,选完后各自开荒种红薯。”


    慧娘家运气好,抽签顺序靠前,选到了一块地势低,离小河沟不远的山地,她们一家四口,能分到四分地,等村长丈量土地,做好标记后,她们一家就开始开荒了。


    她们首先将山坡上的野草都割完,随后堆到一个角落里,等叶子腐烂了,也可以当做肥料埋进土里。


    之后宋大年和赵氏用锄头挖出里面的草根,又将土块敲散,慧娘则带着虎子跟在后面,将翻出来的草根捡到背篓里,捡得越干净,地里复生的野草就会越少,这样红薯也就长得越好。


    整个山坡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忙活了一上午,慧娘家的地算是规整好了,野草根捡完了,土也松了,可以开始种红薯了。


    将带来的草木灰均匀撒进田垄里,又拿出从家里菜地里剪下的红薯苗。


    移栽红薯苗时需要小心一些,不能伤了叶片,否则会影响红薯的生长。


    因此慧娘和虎子只好站在一旁瞧着。


    只见阿爹和阿娘将红薯苗斜着埋进土里,泥土只埋到红薯苗两个或三个枝节的位置,面上至少还保留着一节红薯苗,土里的每个枝节在泥土和草木灰的滋养下,会继续长出根部,最后每个根部都会结出红薯。


    浇完水后,再沿着露出的红薯苗盖上一层茅草,这也是为了防止土里的水分被太阳晒干。


    天气炎热,泥土中的水分越足,红薯苗也更易存活。


    说来也是巧,在村里当邻居,种红薯也是邻居,旁边便是冬生的地。


    不过他一个人分的地小,他早就忙活完带着大黑进山打猎去了。


    宋大年还有些遗憾自己没能帮上忙。


    慧娘则十分遗憾没有带上鱼篓,小河沟两边的淤泥里有不少泥鳅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