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修行大道(第20篇)道行篇2
作品:《修行大道》 2、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译文:以修道的境界来看,人世间的唯唯诺诺与阿谀奉承,能怎么样呢?人世间美好的与丑恶的又能有多大差别?
解析:在修道人眼中,世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都是不长久的,所以唯唯诺诺与阿谀奉承、美好的与丑恶的,都是短暂的,不长久的,离道太远了。
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1)荒兮其未央哉!
译文:虽然说世间人们所畏惧的,不可不畏惧,但是茫茫的宇宙空间啊,它没有中央! (1)荒兮:茫茫的
解析:在世间之中,人们所畏惧的,修道人也要畏惧。这就是修道人在世间,要遵循世间法做事,不然就不能正常修道。
举一个普遍性的例子:比如世间人怕没钱、怕饿肚子,需要过好生活,所以很多人不择手段的赚钱;修道人也畏惧贫穷,也需要钱生活,有正常的生活才可以安心的修道,不然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修道,更谈不上布道、传道。只是两者得财的原则不一样,很多世人只要能赚到钱就去做,无论坑蒙拐骗等各种方式,赚到就好。而修道者是顺应天道自然规律得财,不取不义之财,舍得要求平衡,而且做的是正因正果和正舍正得,也就是好的、善的念头去做事情而得到的果报。古修道者们讲无财不足以养道,所以修道者们也顺天而行做事情,并取得回报。由于顺天者昌,故很多修道者财物也都比较丰厚。但是也有少数一些修道者对钱财呲之以鼻的,甘愿苦修,修道比较艰辛,成道难度也大。
但也有的修道者说自我在世俗间边做事边修行了很多年,想要积累些钱财,可为什么还是达不到?还是很贫穷?那么这就需要找一找自己的问题了,并请其他修道者以客观的角度检视一下自己,看做事是否真的顺合了天道,付出是否会得到天道的良好回报,这样就一定会找出问题,因为天道规律是必然的,不可能合于天道的做事及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不合于天道的做事不仅不会得到好报,还容易形成恶果。
作为一个修道的人,要以客观公平的心态看事情,如果两个人合作做事情,事情成功了有了回报,两个人要公平的取得各自的应得。如果修道人没有公平获取到应得的回报,也不要强讨,如果强讨很可能会形成恶因,得到恶果,最后得不偿失。所以不要强讨,笑一下事情就过去了,把事情忘掉,这就形成了善因。而这事情的最后结果,该是你的所得还会是你的,天道自然规律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给予回你的,不会真正失去的。而没有公平对待你,贪得你成果的人会受到天道自然规律的惩罚而得到恶果,也会得不偿失的。但是如果在成果分配中,对方谦让,你在却之不恭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那么你就要把多获得的一些以某种慈善形式捐出去,这样你不仅没有贪得多获得的东西,反而种了善因,会形成更大的善报。而多给予你成果的伙伴也由于合于道的礼让、谦下,种下了善因,以后也会获得更大的所得。
请修道者切记,不是由于自我的付出而得到的成果,或者超出自我付出而得到的成果,一定要慈善的捐给更需要的人。平白无故的东西是不能要的,路边上白捡了一万块钱,那不是修道人能用的,如果使用了,那就是形成恶果的种子,便宜是不能随便占的。种种类似的事情,就是致使人贫穷的重要因果之一。
世人所畏惧的,修道人要畏惧;世人所不畏惧的,修道人也要畏惧。因为修道人懂得更多的自然规律的运化及其因果,该运用的我们循道应用,该避讳的我们一定要避讳,这样才是顺天者昌,没有灾难。
修道人遵循自然规律,不违背规律,在遵循着世间法做事的同时,修道者也不要忘了自己修行的本来目的。在本段之中的“荒兮其未央哉”,就是离开世俗的功态,在功态与道相合的境界中,是没有中间的空间,是无穷无尽的宇宙。本段讲诉了作为一个修道者,虽然行世间法,但还要保持着离开世俗间的修道状态。
4、众人熙熙,如享(1)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2)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译文:世间的众人熙熙嚷嚷的,就象享受着大自然给与的最好的犒劳,就象春天登台远望美景。而我(作为一个修道人)确独自停泊在没有边际的宇宙空间中,混混沌沌的如同没发出声音的婴儿,累累的茫茫然无所归附。
(1)太牢:最好的犒劳(2)未兆:没有征兆,本章指没有宇宙空间边际的征兆。
解析:这一段是世间人和修道人的状态对比,世人只顾眼前享受美好的生活,并不知道除了现实空间以外,宇宙大自然中还有无数个其它空间。而世间是短暂的,无常的,转眼即逝的,但空间确是无限的,修道者则与世人不一样,他要珍惜人世间有限的时间,为实现人天合一、进入多维空间而努力修行,这个目标也是道家所谓的得道成仙、羽化的理念。